唐代詩人作品評論匯集。八十一卷。南宋計有功撰。計有功(生卒年不詳),字敏夫,號灌園居士。安仁(今四川大邑)人,一說邛州(治所在今四川邛崍)人。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進士。身經“靖康之亂”,志在抗戰。南渡后,長期任其從甥張浚幕僚。紹興五年(1135)為右承議郎、知簡州、提舉兩浙西路常平鹽茶公事。紹興七年,赴臨安奏事,并獻所著《晉鑒》,升直徽猷閣、提舉潼州府路刑獄公事,改任直秘閣都督府書寫機宣文字。紹興二十八年知眉州,后移知嘉州。晚年閑居鄉里,著書以終。《唐詩紀事》自序稱書成于晚年賦閑之時,則當在南宋孝宗初年。
唐代詩極盛,但歷經晚唐五代兵火之災,資料大量散逸。宋人重視唐詩研究,計有功《唐詩紀事》應運而生。其自序云:“唐人以詩名家姓氏著于后世,殆不滿百,其余僅有聞焉。一時名輩,滅沒失傳,蓋不可勝數。敏夫閑居,尋訪三百年間文集、雜說、傳記、遺史、碑志、石刻,下至一聯一句,傳誦口耳,悉搜采繕錄。間捧宦牒,周游四方名山勝地,殘篇遺墨,未嘗棄去。老矣,無所用心。取自唐初,首尾編次,姓氏可紀近一千一百五十家。篇什之外,其人可考,即略紀大節,庶讀其詩知其人。所恨家貧缺簡籍,地僻罕聞見,聊據所得,先成八十一卷,目曰《唐詩紀事》。”可見此書搜羅宏富,乃畢其一生之力。
全書分門纂列:第一、第二卷為帝王,第三卷前半部分為后妃諸王,而從后半部分起始,至第七十一卷止,以時為序,羅列各朝詩人,第七十二至第七十七卷為僧人,第七十八至第七十九為婦女,第八十卷雜收無名氏及國外新羅王、南詔大臣之詩,第八十一卷則為毛仙翁贈行詩。其書宗旨在于“紀事”,既知人論世,又有鑒賞品評等內容,有助于有唐一代詩史的考較,而主要不在理論的建樹。其搜輯材料較系統,編纂詩人資料也頗全面,又收集了不少有關詩人詩作和詩歌流派的資料故事。但論其主要貢獻,還在于保存了大量唐詩史料。許多詩人詩作,賴其收錄而得以傳世。有的已經亡佚的著作,如張為《詩人主客圖》,賴其稱引而保存概貌。故明胡震亨《唐音癸簽》卷三一云:“計氏此書,雖詩與事跡、評論并載,似乎詩話之流。然所重在錄詩,故當是編輯家一巨撰。收采之博,考據之詳,有功于唐詩不細。”它至今仍然成為研究唐詩者的必備參考之書。它還開創了斷代詩話之體制,如清厲鶚《宋詩紀事》、王士禛《五代詩話》、陳衍《遼金元詩紀事》、今人錢仲聯主編《清詩紀事》等,無不受其啟迪。從另一角度看,總結唐詩的發展歷史,也為宋詩的創新與發展,提供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
初刻于南宋寧宗嘉定十七年(1224),前有刻印者王禧序,世稱王禧刊本。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洪楩據宋本重加雕繕,有孔天胤序,后來《四部叢刊》即據此影印,流傳較廣。明代又有張子立刻本,據鈔本翻刻,頗有錯訛。毛晉汲古閣刻本、丁福保醫學書局刊本,正據張本翻印,又不免承其謬誤。今通行的有中華書局1965年排印本。
上一篇:藝苑雌黃
下一篇:苕溪漁隱叢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