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選箋本。四卷。清陳沆選箋。陳沆(1785—1825),原名學濂,字太初,號秋舫。蘄水(今湖北浠水)人。嘉慶二十四年(1819)中進士一甲一名,授翰林院修撰,官終四川道監察御史。嘉慶晚期至道光初年,以詩文雄海內。有《近思錄補注》、《簡學齋詩存》、《詩比興箋》等。
《詩比興箋》選擇漢魏樂府、古詩以及六朝、唐代的五七言古詩共四百多首,運用前人箋釋《詩經》的方法進行箋釋。其重點不在文字訓詁,而在于探索詩中比興的內在意蘊,結合作者的思想經歷和作品的時代背景,推究出詩人創作的本意。其中有不少精到之見,有助于糾正前人對于某些詩人或詩篇的誤解。如曹操《短歌行》一詩的主旨,前人有云“及時行樂”者,有云“禪奪已萌,而沈吟未決”者,陳沆指出此詩的本意在于求賢才而建霸業,“即漢高《大風歌》思猛士之旨也”。又如論“讀陶詩者有二敝”:一是只看到陶淵明隱居田園、淡然忘世的一面,“徒以陶公為田舍之翁、閑適之祖”;二是不適當地夸大陶淵明忠于故主、恥事二姓的一面,而不考察詩的時代背景,“稍涉長林之想,便謂采薇之吟”。這些見解,都是十分通達的。但陳氏本人論詩,也有穿鑿附會之處。如謂樂府《江南可采蓮》一首為“刺游蕩無節”,即是一例。或謂此書系魏源寓居陳沆家中時所作,用陳沆名義刊行。
有咸豐五年(1855)初刻本,光緒九年(1883)重刻本。1959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據光緒本斷句出版。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利用原紙型,并用咸豐本加以核對后重印。
上一篇:白香詞譜
下一篇:定庵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