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集。三十卷。明陳子龍撰。陳子龍(1608—1647),字臥子,號軼符,晚年又號大樽。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禎十年(1637)進士。崇禎間曾參加以張溥為首的復社,后與夏允彝等組織幾社。南明弘光帝時任兵科給事中,見朝政腐敗,辭職歸鄉。清軍破南京后,在松江起兵,稱監軍。事敗,避匿山中,結太湖兵抗清。事泄,在蘇州被捕,解送途中,乘隙投水死。著有《詩問略》、《白云草廬居》、《湘真閣稿》等。《陳忠裕公全集》,凡賦、騷二卷,詩十七卷,詞曲一卷,文十卷,由清嘉慶間王昶輯刻。
陳子龍有多篇詩歌論文,反映了他的文學主張。他比較重視詩歌的社會作用,主張“導揚盛美、刺譏當時,托物聯類而見其志”(《三子詩序》)。要求詩歌創作有感而發,“古人之詩也,不得已而作之;今人之詩也,得已而不已”(《青陽何生詩稿序》)。他傾向于前后七子的復古理論,但更主張詩要有獨造,在《仿佛樓詩稿序》中指出詩歌“色彩之有鮮萎,豐姿之有妍拙,寄寓之有淺深,此出致人工,各不相借”。他的詩作有不少反映了對明王朝腐敗政治的不滿和對人民困苦生活的同情,如《小車行》、《白靴校尉行》、《遼事八首》等,都是關注現實的篇章。明亡后的詩,感時傷事,悲憤蒼涼,感人至深,著名的有《秋日雜感》十首等。集中以七古和七律最為出色,七古或狀物,或托意,氣勢跌宕,音調促迫,如《蜀山行》、《大梁行》、《高梁橋行》,頗近岑參風調;《贈孫克哉》、《匡山吟寄燈巖子》、《寄獻石齋先生》五首則以人物刻畫為主,又似李頎風范。他的七律則清麗沉雄,胡應麟評為“格高氣逸,韻遠思深”(《詩藪》),如《高郵州》、《晚秋雜興》等都是體現其詩歌特征的名作。故前人以明詩“殿軍”譽之。
陳子龍的詞學觀念比較保守,堅持“詩莊詞媚”,要求婉約濃逸,這在他的《三子詩余序》、《王介人詩余序》、《幽蘭草序》中均有體現。但他的出發點則是針對明人詞曲淆亂、率爾命篇的不良風氣,如他提出填詞有四難,即用意難、鑄詞難、命篇難、設色難,就具有糾明詞之弊的意義。故其詞多婉麗工致之作,如《浣溪沙·五更》、《踏莎行·寄書》、《少年游·春情》等篇之寫離情別緒,《小重山·憶舊》、《柳梢青·春望》、《天仙子·春恨》等篇之抒故國情思,在晚明詞壇上獨占風標,無怪王士禛評曰:“神韻天然,風味不盡,如瑤臺仙子獨立卻扇時;而《湘真》一刻,晚年所作,寄意更綿邈凄惻。”(江順詒《詞學集成》附錄引)洵為明末云間詞派之領袖。
陳子龍的散文大致宗尚前后七子,無大的建樹。但文集中《橫云山石壁銘》、《沁蜂文》、《仙都山志》等篇,也屬頗見工力之作。
《陳忠裕公全集》于嘉慶八年(1803)問世,其中詩詞搜羅較為完備。1988年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將其與陳子龍《安雅堂稿》、《詩問略》、《兵垣奏議》等合編成《陳子龍文集》二冊,列入《上海文獻叢書》影印出版。另有施蟄存所編《陳子龍詩集》,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上一篇:玉茗堂全集
下一篇:初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