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集。十六卷。北周庾信撰。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陽新野(今屬河南)人。初仕梁,官至散騎常侍。553年,奉命出使西魏,值西魏滅梁,被強留長安不返,歷仕西魏、北周,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故世稱庾開府。后來南朝陳與北周通好,要求放歸庾信,未被應允,最后死于北周?!垛鬃由郊贩操x一卷,樂府一卷,詩四卷,歌辭一卷,文九卷。
庾信的創作以553年為界,分為前后兩期。前期仕于梁,以寫作淫靡綺麗的宮廷詩賦著稱,與徐陵皆為當時宮廷文學的代表,時稱“徐庾體”。其作品多為應制之作,內容貧乏,藝術上也無甚價值。
后期仕于北朝,雖然身居高位,享受厚祿,但由于國破家亡,屈身事敵,羈旅北地,內心充斥著屈辱、痛苦和故國之思。此時的詩大多抒發身世之感、“鄉關之思”和屈仕北朝的愧悔之情,作品有了較深刻的社會內容和較深的真實情感。風格也由前期的侈麗綺艷變為蒼涼沉郁、老成剛健。最有代表性的是《擬詠懷二十七首》。在第一首里,作者以涸鮒思水,驚鳥失林,風云變色,松林悲吟形容他失去故國的處境以及悲涼沉痛的心情;第三首抒發他被迫出仕北朝的痛苦和激憤,其中“倡家遭強聘,質子值仍留”一句,強烈地表現出他心中的羞愧和怨憤;第七首抒發他久羈異域,恨心不歇的感情,第十一首追述梁元帝在江陵敗亡的悲劇,第十二首哀悼江陵淪陷時被殺的官員和軍民。此外,在《奉和永豐殿下言志十首》的第八首中流露出對北周統治者的不滿。庾信贈別友人的五言小詩也寫得真切感人,如《寄王琳》、《寄徐陵》,在寥寥數語中表達自己欲歸不能萬般無奈的心情和懷念故國百轉千回的痛苦。另外,庾信的七言體《燕歌行》、《楊柳枝》等也都寫得很有特色。
庾信在辭賦方面的成就并不亞于詩歌。他的抒情小賦《小園賦》、《枯樹賦》等都是傳世名作?!犊輼滟x》純用比興手法,樹的形象實際上已經成為作者自己身世的象征?!缎@賦》雖然表現出向往山林的生活情緒,但后半部則抒寫國破家亡之痛。其中“一寸二寸之魚,三竿兩竿之竹”諸句平易如口語,在庾信的辭賦中別具一格。著名的《哀江南賦》是庾信的代表作。這是一篇用賦體寫成的梁代興亡史和作者自傳。在駢文中,能這樣生動而真實地描寫重大政治事件和現實生活,而又深深地浸透著作者的故國之思及對亂離中人民的同情的作品,確是少有的,這是庾信高出同時代駢文作家的最主要原因。
庾信是南北朝詩歌集大成的詩人。他初步融合南北朝詩風,將南朝詩歌中的對偶、音韻、辭藻等表現技巧和北方詩歌樸實清新、豪邁雄渾的特點結合起來,形成既秀麗細膩又富于清剛之氣的新風格,對唐代詩歌發生了較大的影響。劉熙載《藝概·詩概》中說:“庾子山《燕歌行》開初唐七古,《烏夜啼》開唐七律。其他體為唐五律、五絕、五排所本者,尤不可勝數?!?a href="http://m.tenkaichikennel.net/shiji/dufu/"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杜甫也尤為推崇庾信。《四庫提要》說他的“駢偶之文,則集六朝之大成,而導四杰之先路,自古迄今,屹然為四六宗臣”。
原集二十卷久佚,今傳各本,皆后人所輯。有影印明屠隆刻本,十六卷,凡賦一卷,樂府一卷,詩四卷,歌辭一卷,文九卷。別有明朱承爵刻四卷本,朱曰藩刻六卷本,名《庾開府集》。清吳兆宜撰《庾開府集箋注》十卷。倪璠撰《庾子山集注》十六卷,有《庾集總釋》等附錄,詳博勝于吳注。有康熙間刻本。1980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庾子山集注》,以清倪璠注本為底本,由今人許逸民校點,后附佚文輯存。
上一篇:玉臺新詠
下一篇:毛詩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