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詞壇巨匠。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歷城(在今山東濟南)人。辛棄疾出生前十三年,北宋已經亡國,他幼年喪父,其祖父因家計所累,未能脫身南下,曾在金人手下供職,任亳州譙縣的縣令。辛棄疾本人在十四至十七歲間也曾赴燕京應考,據后來辛棄疾回憶說,他這是奉祖父之命,借機觀察山川形勢,伺機而起。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死于軍中,北方的漢族紛紛起義,反抗金人的統治。二十二歲的辛棄疾加入了濟南人耿京領導的起義軍,為掌書記(秘書長)。次年,辛棄疾奉命與南宋聯系,在建康(今南京)朝見了宋高宗。當他完成任務北歸時,獲悉起義軍首領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殺害,當即率領五十騎直驅金營,生擒張安國,押解至建康斬首,同時率部渡淮南歸。辛棄疾因此名重一時,連宋高宗也驚嘆再三,任命他為江陰簽判(司法官)。這時,辛棄疾才二十三歲。此后,他升任通判(州府副長官),曾向宋高宗上《美芹十論》(即《御戎十論》),分析宋金形勢,提出自治強國的一系列措施。又向宰相上《九議》,論用人,論長期作戰,論敵我短長,論攻守,論陰謀,論虛張聲勢,論富國強兵,論遷都,論團結,進一步闡發克敵制勝的戰略。但當時朝廷一意主和,以茍安為計,辛棄疾的這些意見不可能被執政者采納。三十三歲時,辛棄疾出知滁州,顯示出杰出的才干,兩年后提點江西刑獄,六年后提點兩浙西路刑獄,成為方面大員。辛棄疾以謀略將才自負,但南歸后卻不能再上前線,終日只在官場周旋,或者督軍平定茶民暴動。四十二歲時,他從官場敗下陣來,其中有一個微妙的原因:他是南下“歸正”人士。此后二十年,他基本上賦閑,寓居江西上饒。他的大部分詞作,就寫于這一時期。辛棄疾并非一介書生,而是一位軍中將才和朝中干才,他的拳拳不已之情,郁郁不平之氣,在抑揚頓挫的長短句中找到了最佳的表現方式。論者常以“蘇辛”并舉,作為豪放詞派的代表。其實,正如蘇軾一樣,辛棄疾也并非一味作豪放語,更多的倒是沉郁、凝重、深沉,低徊婉轉,一唱三嘆。即使說豪放,蘇辛的風格也是不同的,蘇軾的豪放是文人的曠達,辛棄疾的豪放是英雄的悲壯。有人將蘇軾比作詞中的李白,將辛棄疾比作詞中的杜甫,不是沒有道理。辛詞喜用典故,幾乎是無典不成詞,有人譏其為“掉書袋”,須知辛詞沉郁凝重深沉的韻味和震撼人心的力量就是這樣形成的。六十三歲時,辛棄疾再度出山,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軍政大員)。當時,外戚韓侂胄主持朝政,他見蒙古在北方崛起,金王朝氣數已衰,力主出兵北伐,收復中原。韓侂胄想借用辛棄疾的名望,曾派他出任鎮江知府,籌劃北伐,但不久又被罷歸。宋寧宗開禧二年(1206),南宋北伐軍遭到慘敗,金人以索取韓侂胄首級為議和條件,韓侂胄大怒,再次對金用兵,并想請辛棄疾出山聲援,當詔命到達辛棄疾隱居的鉛山時,這位以英雄自許的老人已經臥病在床,不久便赍志以歿。據《宋史》本傳,六十多年后,一位名叫謝枋得的朝廷官員過辛棄疾墓旁僧廟,聽見“有疾聲大呼于堂上,若鳴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絕聲”。謝枋得秉燭作文,晨起祭于墓前,其聲乃息。
上一篇:《陸游》文學成就介紹
下一篇:《關漢卿》文學成就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