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詩學的基本觀念。西晉陸機《文賦》在談到詩與賦的區(qū)別時說:“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边@就是“詩緣情”的最早出處。這里將“緣情”與“體物”對舉,以說明詩與賦的區(qū)別:詩重在抒情,賦重在狀物。有趣的是,后來,“詩緣情”卻與“詩言志”唱起了對臺戲?,F(xiàn)代有些學者如周作人,曾從文字訓詁的角度,來論證“緣情”與“言志”本來是一回事,如《毛詩序》就說:“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但事實上,傳統(tǒng)詩學所謂“志”與“情”是有特定內涵的,“志”特指志向懷抱,“情”泛指七情六欲?!把灾尽?,就是表達修齊治平的志向懷抱;“緣情”,就是表達人的七情六欲。這表現(xiàn)出傳統(tǒng)詩人的雙重人格,一方面是作為政治參與者的責任感,一方面是作為自然人的情感。最典型的例子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歐陽修位至宰相,他的詩文及主編的《新唐書》、《新五代史》,都表現(xiàn)出正統(tǒng)文人的志向懷抱;但在其詞集《醉翁琴趣》中,卻讓人看到另一個歐陽修,柳永式的歐陽修。曾有批評家說,《醉翁琴趣》中的“艷詞”是其“仇人無名子所為”,故意混入其詞集中,以此來玷污正人君子清白的名聲。這種說法顯然不值一駁。更有說服力的證據就是柳永。這位詞人給人的印象是“風流才子”,連小說中都寫他死后只有妓女來悼念。如果讀過他的《樂章集》,就知道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都不可能給他帶上“詩圣”或“人民詩人”的桂冠。有趣的是,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了柳永寫的一首《煮海歌》,簡直與其“艷詞”判若兩人,使人想起杜甫的“三吏”、“三別”,想起白居易的“新樂府”。這種矛盾,就是“言志”與“緣情”的矛盾。事實上,“言志”與“緣情”詩人的兩面,唯其統(tǒng)一,才構成了一個詩人的“廬山真面目”。
上一篇:什么是《詩言志》
下一篇:什么是《詩可以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