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詩文的匯編,與“總集”相對。文人自編別集,始于南朝。漢魏人的別集,如《揚子云集》、《蔡中郎集》、《孔北海集》、《諸葛亮集》等,都是后人編集的。漢武帝派人去征求司馬相如的遺文,魏文帝詔令天下上孔融的文章,都說明他們當時并未將自己的作品編集成書。據《四庫全書總目》,作者自題集名,始于張融的《玉海集》,而別集分部帙,則江淹有《前集》和《后集》,梁武帝蕭衍有《詩賦集》、《文集》、《別集》等。文人自編別集,自然是想將自己的作品傳給后世,如白居易在生前就將自己的詩文集編定,而且一式三份,分藏寺廟,目的就是為了傳給后世。但五代以前,別集皆手抄本,很容易散失,故流傳至今的唐人別集,多非完帙;北宋以后,雕版印刷術盛行起來,使別集的流傳與保存成為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故宋代以后的別集特多,一個人的別集常常就是一大堆。如蘇軾的詩文集,從份量上就超過了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等人作品的總和。別集是個人文字的結集,但這些文字并非都具有文學性,古今皆然。所以別集中既包括有現代所謂文學作品,但又不能與現代所謂文學選集劃等號。古人自編或替別人編別集,不是為了拿稿費,而是為了名,類似現在學者自費出書。古人通常在別集名稱前冠以官職、謚號、郡望等,如《王右丞集》(王維)、《曾文正公全集》(曾國藩)、《韓昌黎集》(韓愈)等,這是古今異趣的地方。
上一篇:什么是《總集》
下一篇:什么是《楚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