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價值范疇之一。禮最初是祭神的宗教儀式,后來擴展到人事,指等級社會中體現尊卑貴賤的行為規范和儀式制度等。古代有所謂“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的說法,舉凡祭神、宮寢、服飾、車馬、儀仗、燕樂、婚嫁、喪葬,甚至舉手投足之間,都有具體的規定,以體現傳統社會的等級秩序。顯然,這種繁文縟節只能在貴族社會中實行,這就是“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由來。根據傳統的說法,周公旦制禮作樂,奠定了以禮為治的教化傳統,而孔子發揚光大了這一傳統,不但主張以禮治國,更注重以禮修身,即將禮作為個人安身立命以及達到君子境界的必由之道??鬃釉f:“不學禮,無以立?!庇终f:“克己復禮為仁?!边@個“禮”當然不是“花架子”,而是有特定道德內涵的規矩。而作為一種基本的價值范疇即“五常”之一的“禮”,指的就是視聽言動要符合身份,符合社會道德規范。這一點,最為現代某些學者詬病,以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是對人性的扼殺,而“吃人的禮教”的文學比喻,竟成了一般讀者對傳統禮教的總印象。事實上,人在等級社會中,不可能“天馬行空”式地逍遙游。時代不同,道德內涵有所變化,但處世待人的規矩,如上下級之間的禮節、日常生活中的禮貌、社會活動中的禮儀等等,卻依然是必不可少的。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因為有博士叔孫通為他制訂朝廷禮儀,才感到皇帝的尊嚴和快樂,今天的排座次,實際上也正是為了明確上下等級。從個人來說,言行得體,舉止符合身份,今人視為有教養或有紳士風度,正是孔子所謂“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上一篇:什么是《五倫》
下一篇:什么是《溫柔敦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