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達主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產生于歐洲的資產階級文藝流派。
一九一五年秋,流亡在瑞士的幾位歐洲青年詩人和畫家,如羅馬尼亞的特里斯坦·查拉和法國的漢斯·阿爾普等,他們在蘇黎世伏爾泰酒店組織了一個文學團體。這批青年作家最初深受未來主義和表現主義的影響,在政治思想上具有無政府主義的反叛情緒,但很快就轉向否定一切的虛無主義。一九一六年二月八日,查拉在法語詞典中偶然翻到“達達”(Dada)一詞,用此命名他們的文學團體,并創辦了一個文學刊物《伏爾泰酒店、達達和食人肉者》。一九一九年,查拉返回巴黎,同兩家研究阿波利奈爾的立體主義的雜志: 《原文如此》和《南北》合并,創辦了《文學》雜志。并于一九二○年,在巴黎成立了法國的達達主義(Dadaisme),參加者,除查拉外,還有青年詩人安德烈·布列東、蘇波、阿拉貢、艾呂雅,以及畫家皮卡比亞、埃恩斯特等人。他們舉辦展覽,發表宣言,出版論文集,大力宣傳達達主義,造成了很大聲勢。
法語達達(dada)是幼兒語;意為“馬兒”。以它作為文藝流派名稱,無非是說明:作家對待周圍事物,應當象幼兒那樣抱著“毫無意義”和“無所謂”的態度,文學藝術對現實生活,應當象幼兒牙牙學語那樣排除思想的干擾,僅僅表達官能所直接感觸的印象。
達達主義產生于“一種獨立的和對公共社會不信任的需要”,產生于“所有青年人的共同反抗”(查拉語),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資產階級青年一代的苦悶彷徨、尋找出路的精神狀態,正如查拉在他的第一個《宣言》中所說: “自由:達達、達達、達達,這是忍耐不住的痛苦的嗥叫,這是各種束縛、矛盾、荒誕的東西和不合邏輯的事物的交織:這便是生命。”
達達主義以極端虛無主義的態度,否定一切,破壞一切。查拉在《宣言》中聲稱:“用永生來做尺度,一切動作統歸虛妄”。還說: “達達自己什么也不要,什么也不要,什么也不要;他們做些事情是為了使公眾也能夠說:‘我們什么也不明白,什么也不明白,什么也不明白。’達達什么也不是,什么也不是,什么也不是;無疑地,他們什么也得不到,什么也得不到,什么也得不到。”正是這種虛無主義,使得達達主義否定一切,對現實生活,對理性、科學、政治、宗教、家庭、道德等現存的體系和價值觀念通通抱否定態度。達達主義高喊“革命”口號,說什么世界上除了“革命”之外,對任何東西都不感興趣,而他們的所謂“革命”,就是破壞一切,打倒一切。布列東就認為:藝術作品是一顆炮彈,把人打死后還要勾銷其靈魂,人不應該在地球上留下任何痕跡。達達主義是文藝虛無主義的具體表現,不僅否定現實,也懷疑未來,甚至連自己也不例外。
達達主義對現實采取玩世不恭的態度,認為傳統的藝術手法不足以“表現最新技術組織系統屠殺的噩夢”,反對藝術規律,否定語言和形象的任何思想意義。主張象幼兒的喃喃囈語一般,以混亂的語言、怪誕荒謬的形象表現莫名其妙不可思議的事物,甚至用現存物品標以奇特題目充作藝術品。為了嘲弄資產階級和表現現實的野蠻和無意義,他們常常在作品中生造出沒有意義的“聲音”單詞,寫作了一些粗野的詩句,有意破壞語法結構。這玩世不恭發展到極端,形成了糟蹋藝術,否定藝術。里伯蒙·戴塞涅發出這樣的疑問:“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偉大、堅強、懦弱?什么叫卡邦蒂埃,勒南,福煦?我不知道。‘我’是什么?我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達達主義把一切文藝都視為“理智和社會的同謀犯”,因而主張取消所有的文學藝術。
極端的虛無主義引起了達達派的內部分裂。一九二二年,布列東宣布脫離達達主義,其他一些成員也陸續退出達達主義,另樹起了超現實主義旗幟。只有查拉固守陣地,孤樹達達主義破旗,但大勢已去,沒有號召力,到一九二九年他也參加到超現實主義的隊伍中去了,從此,達達主義被超現實主義所代替。
上一篇:什么是存在主義文學
下一篇:什么是大晟詞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