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於陵拾李
典源出處 《孟子·滕文公下》:“陳仲子,豈不誠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無聞,目無見也。井上有李,螬食實者過半矣,匍匐往將食之,三咽。然后耳有聞,目有見。”晉·皇甫謐《高士傳》:“陳仲子者,齊人,其兄戴為齊卿,食祿萬鐘。仲子以為不義,將妻子適楚,居於陵,自謂於陵仲子,窮,不茍求不義之食,遭歲饑,乏糧三日,乃匍匐而食井中李實之蟲者,三咽而食。”
釋義用法 陳仲子是齊國的高士,逃遁至於陵隱居。遇到荒年,絕糧三日,爬到井邊去吃蟲吃剩的李子,才得以活命。后以此典形容貧士生活窮困至極。參見“灌園逃公卿”。
用典形式
【半李咽】 明·徐渭:“一生余骯臟,半李咽蠐螬。”
【陳仲井】 清·趙執(zhí)信:“屨隘晏子居,水渫陳仲井。”
【啖螬李】 元·耶律楚材:“人間平地風波起,反笑於陵啖螬李。”
【三咽李螬】 唐·柳宗元:“退想於陵子,三咽資李螬。”
【於陵拾李】 南朝梁·何遜:“靈輒困桑下,於陵拾李螬。”
上一篇:詩詞典故《掩鼻工讒》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詩詞典故《晏子一裘》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