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切題《斗然唱發》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不著邊際,斗然唱發,真是登塔神理。(金圣嘆《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卷九)
【詩例】
登慈恩寺塔
鄭谷
往事悠悠添浩嘆,勞生擾擾竟何能!
故山歲晚不歸去,高塔晴來獨自登。
林下聽經秋苑鹿,江邊掃葉夕陽僧。
吟余卻起雙峰念,曾看庵西瀑布冰。
【解析】
“慈恩寺”是唐代長安縣東南一所規模宏大的寺院。寺中有塔七級,高300尺,系唐初著名佛教大師玄奘所立。自唐中宗神龍年間 (705—706年)以后,進士們登塔眺望和聚集塔下題名,成為一種風尚。杜甫、岑參均有登慈恩寺塔的詩作。本詩也屬同類之作。從內容上看,首聯寫感慨;頷聯交代時節,點出詩題;頸聯寫登塔所見的景物;尾聯承頷聯首句而來,寫急切歸家之思。這首詩既寫人生的感慨,又寫歸家之思,又寫所見之景。
本詩最值得稱道的是,它的起句不同凡響。“往事悠悠添浩嘆,勞生擾擾竟何能!”“添浩嘆”、“竟何能”,兩句中各三字,卻概括盡了作者從過去到現在大半生經歷的感嘆。鄭谷少年時就顯露出創作的才華,為司空圖、馬戴等人賞識,被預言“當為一代風騷主” (見《唐詩紀事》卷七“鄭谷”條)。但鄭谷一生只做過一任掌管俘虜簿籍、衣食、醫藥等事務的都官郎中之官(為刑部尚書屬官),在詩歌創作上也自覺有負“一代風騷主”的高度評價,空虛、失落、慚恨、茫然等種種復雜的思想感情交織在一起,在登臨高塔時突然涌上心頭,迸發了出來。文藝作品在寫作上講究鋪墊,作者在描寫主要內容(感情、人物、事件等)時,往往先作相關的描寫,作為準備、鋪墊,以收到烘托、映襯、突出主要內容的效果。但本詩卻一反常套,沒有按時間——地點——景物——感懷這種一般模式寫作,而是劈頭即將感懷嗟嘆推出。這種不作鋪墊,將主要內容直接推出的寫法,就是所謂“不著邊際,斗然唱發”的含義。
在中國文學史上,不著邊際,斗然唱發的作品屢見不鮮。鮑照的“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太息”(《擬行路難》其五),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登幽州臺歌》),李白的“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宣城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李清照的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等,都是這種寫法。
欣賞文藝作品,猶如游覽山水風景。峰回路轉,漸入佳境,固然使人輕松從容,心曠神怡,而懸崖險峰突然撲面而來,則能使人在驚訝、緊張之后,隨之轉化為一種振奮、喜悅的快感。從哲學上講,事物的運動有張、弛之分,漸變、突變之分。不著邊際,斗然唱發,就是事物的“張”、“突變”,亦即瞬息爆發的高速、高熱、重擊、重壓狀態在寫作上的運用,這種寫法給欣賞者帶來的心靈震動和愉悅,是漸變式的鋪墊寫法所不能替代的。這也就是上述鮑照、陳子昂、李白等作品開篇就能激動人心的奧秘所在。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以撇為起》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詞妙意深》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