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相生《善說相思,無如煙樹》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墅談稱“此詩無一字不佳”。竹坡老人乃謂“夢中焉能見郢樹煙”,此真癡人前說不得夢也。不知天下夢境極靈極幻,疑假疑真,著一“煙”字綴之,使模糊迷離于其間,以夢為體,以煙為用,說出一種相思況味,詩人神行處也。如太白詩“相思如煙草,歷亂無冬春”。蓋善說相思,無如煙樹、煙草矣。(吳景旭《歷代詩話》卷四十九)
【詩例】
別舍弟宗一
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
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
桂嶺瘴來云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夢,長在荊門郢樹煙。
【解析】
《別舍弟宗一》是柳宗元的一首名作。元和十一年(816年)春,伴隨柳宗元在柳州的堂弟宗一將去江陵,詩人寫了此詩送別。詩落筆點題,“黯然消魂者,惟別而已矣”,離別本已可悲,更何況詩人長期遭受政治打擊,猶如“零落殘魂”,自然更是“倍黯然”了。次句進而交代分別的地點是“越江邊”(即柳江)。接著,詩人用極為經濟的筆墨高度概括了自己十余年來的不幸遭際,“六千里”言其遠,“十二年”言其久,但又是紀實而非夸飾之詞,故益令人悲慨不已。柳州瘴氣彌漫,烏云密布;洞庭春盡夏來,湖水浩淼,頸聯用兩地不同的景色突出今后道路阻隔,別易會難,從而引出了最后兩句的慨嘆:此后的相思夢魂,將常在江陵一帶的煙樹之間。全詩“沉著悲惋”,感情濃烈,政治上失意的悲憤和兄弟之間的骨肉情誼,交織成激動人心的篇章。一字一淚,“真可為黯然銷魂。”(黃星周《唐詩快》)
然而,在公認此詩“妙絕一世”的同時,也有此詩論家對最后一句的“煙”字提出非議。如宋周紫芝《竹坡詩話》即提出“夢中安能見郢樹煙?煙字只當用 ‘邊’字,蓋前有 ‘江邊’故耳;不然當改云 ‘欲知此后相思處,望斷荊門郢樹煙’。”后世如紀昀《瀛奎律髓刊誤》、姚鼐《今體詩鈔》、許印芳《律髓輯要》也皆以為“煙字當是邊字”,因與次句 “越江邊”重復,故改為 “煙”。
周紫芝等人的說法顯然過于“執著”。柳州同荊門相隔千里,望,自然無法望見,所以他主張改為“望斷荊門郢樹煙”。但他卻忘了詩人是在做詩,更何況“天下夢境,極靈極幻,疑假疑真,著一 ‘煙’字綴之,使模糊迷離于其間,以夢為體,以煙為用,說出一種相思況味”,這又有何不可呢?“樹煙”,在這里是一個意象,詩人正是借助于樹煙的迷離恍惚來傳出夢境之神。用“煙”字,乃“甚言相思之情耳,一改 ‘邊’字,膚淺無味。” (馬位《秋窗隨筆》)。
柳宗元不用“郢樹邊”,而用“郢樹煙”,也正是說明他是個善于“立題”的大詩人。戴叔倫說: “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詩人的創作,并不是生活的單純紀實,讀詩也必須跳出現實生活的局限而著眼于作品的意象。所以,還是吳景旭說得好:“善說相思,無如煙樹、煙草矣。”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虛實相生《落想絕妙》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虛實相生《無一字犯實》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