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相生《摹擬虛文》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前六句皆是摹擬虛文,后兩句方是寄韓湘本意,此又別是一格。(岳端《寒瘦集》)
【詩例】
寄韓湘
賈島
過嶺行多少,潮州瘴滿川。
花開南去后,水凍北歸前。
望鷺吟登閣,聽猿淚滴船。
相思堪面話,不著尺書傳。
【解析】
這首五律是賈島為寄意韓愈的侄孫韓湘而作。據宋人尤袤《全唐詩話》說,當初,賈島 “來洛陽,韓愈教為文”,“島詩有警句,韓退之喜之”,“韓愈惜其才,俾反俗應舉”。又據宋人葛立方《韻語陽秋》說,賈島“急于求師”,韓愈“謙于授業”,“洎愈教島為文,遂棄浮屠,學舉進士”。眾所周知,文學史上的千古美談,賈島因之得名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名句,相傳當初也正是韓愈為他敲定的。可見賈島與韓愈關系之密,情誼之深,由此,交誼及至韓愈侄孫韓湘。元和十四年 (819年)正月韓愈貶潮州刺史,三月至潮;赴潮途中,侄孫韓湘侍行。同年賈島寄詩韓愈及其侄孫韓湘,表達了對韓氏祖孫的深切思念。
這首詩藝術上的顯著特色正如岳端所說是“虛文”在前,本意在后。若把這首《送韓湘》與賈島另一首《送神邈法師》放在一起看,便更可看出它的特色來。粗看之下,兩詩頗有相似之處,即皆以豐富的想像寫虛景。但細看起來,卻又各具其妙。《送神邈法師》是先寫送行時眼前的實景,再想像別后之虛景,虛實各半,虛實相映,因景寄情,其本意未著一字,卻全都寄托在景物的描寫和想像之中了。而這首《寄韓湘》則是一下筆就“摹擬虛文”,想象虛景,而且其篇幅之大竟占去了全詩四聯八句中的三聯六句,而實景則一筆未寫,從這一點上說,比《送神邈法師》中虛景的想像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這樣的寫法是否為過呢?這是很難一概而論的。詩歌中一切藝術手法的采用都是為了抒情的需要,任何有助于把自己胸中的真情最有效地抒發出來的手法便是最好的手法。賈島與韓湘過從至密,交游至深,可以想象,韓湘南去之后,賈島的思念多么深切。于是,與韓湘有關的一切的一切便全然在胸,日思夜想,由情及景,浮現眼前,進而形之于感人的詩句。這種由情感幻化出來的景語中自然是字字句句都寄寓著濃重的深情:“過嶺行多少,潮州瘴滿川”,牽掛的是友人去時旅途的艱難;“花開南去后,水凍北歸前”,念著的是友人早春離去之后寒冬歸來之前途中的苦寒;“望鷺吟登閣,聽猿淚滴船”,想象的是友人路上心境的凄涼悲哀。這一切無一是眼前的實景,然而,正是這些摹擬想象的虛景虛文,恰到好處地抒發了詩人由衷的如泣如訴的真情。
當然,寫景并不是作者的本意,再好的景物描繪終究只是抒情的手段,而且只是其中的一種手段。“詩言志,歌詠懷”,就一首具體的詩作而言,如果某一種手段已經能夠完滿地達到詩言志詠懷的目的,那么就采用這種手段便可了,如《送神邈法師》即是。然而,有時候,一種抒情手段常常是不夠的,這就要加上其他的手法,《送韓湘》就屬于這種情況。顯然,在以大量想象出來的虛景作為手段間接地抒發了對韓湘的思念之情后,在不能自已的感情激蕩之中,直抒胸臆,言明自己深切地盼望著和韓湘能夠面對面地傾訴友情。然而由于重重山水、遙遙路途的阻隔,無法“面話”,于是只能以“尺書”傳情寄意了。“相思堪面話,不著尺書傳”,詩人在這最后兩句中言明的正是他寄韓湘的本意。在以摹擬想象的虛文寫景的基礎上,最后直抒胸臆,以言明本意的詩句作收束,本意在后,使人感受到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神韻。前人論詩,說好詩的結尾當如撞鐘,清音有余。賈島這首《寄韓湘》不正是這樣的一首好詩么?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虛實相生《虛里摹神》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虛實相生《鑿空道出》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