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用韻《煉虛字》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五律須講煉字法,荊公所謂詩眼也。“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遠水兼天凈,孤城隱霧深”,此煉實字。“古墻猶竹色,虛閣自松聲”、“蟻浮仍蠟味,鷗泛已春聲”、“江山有巴蜀,棟宇自齊梁”、“入天猶石色,穿水忽云根”,此煉虛字。煉實字有力易,煉虛字有力難。(施補華《峴傭說詩》)
【詩例】
瞿唐兩崖
三峽傳何處,雙崖壯此門。
入天猶石色,穿水忽云根。
猱玃須髯古,蛟龍窟宅尊。
羲和冬馭近,愁畏日車翻。
【解析】
古人寫詩講鍛煉之法,有煉字、煉句、煉意之說。煉字中有煉實字和煉虛字之分,“煉虛字”最難。
杜甫的《瞿唐兩崖》詩的第二聯中的“猶”、“忽”二字是虛字,而且講究了鍛煉之法。這首詩主旨是寫瞿塘雙崖之高與險。全詩圍繞山高水險反復摹寫。首聯寫雙崖之 “壯”,“壯”字是本詩之根,頷聯正面寫其“壯”,表現在崖之高、水之深。頸聯“假物以助威”,借崖上猱玃之古和水底蛟龍窟宅之尊,隱寓人跡之罕至,仍曲筆寫山高水險;尾聯更展奇想,謂冬日日車之過三峽可能有翻覆之畏,更把雙崖之雄壯奇險寫到了極至。全詩八句,三四句最為警絕,其狀雙崖之高險亦最為妥帖與生動!前句論石崖高入云天,仰望天表猶見雙崖之石色;后句也是寫石崖之高峻陡險,俯視江水,忽見石崖之穿水。兩句從不同的角度,上下映襯,寫出了雙崖之雄奇險峻。“入天猶石色”與《不離西閣》二首之二的“石壁斷空青”同一情景,但后者五字皆實字,只是白描,客觀地寫出;前者寫雙崖似乎有生命,能“入天”。“猶”是虛字,寫出了石崖與青天同色,更顯石崖之高與天齊。“穿水忽云根”與 《白帝樓》之“峽影入江深”同一意境,但后者亦無虛字,也是白描實景,無主觀情緒;前者言“穿水”,又是擬人化筆法,且又著一虛字“忽”,想象更為奇特。“穿水”者何?乃是倒映入江的雙崖之影,但著一“穿”字,更見雙崖之陡猶如倚天雙劍直穿入江心。“云根”即指石崖,古人認為云多起于高山懸崖之間,故以之為云根。如劉孝標“高嶂接云根”、李賀 “云根苔蘚山上石” 皆以山石高崖為云根。“穿水云根”雖有奇特之想,但中間著一“忽”字,更見鍛煉功夫。可以設想,詩人見雙崖倒影入江,與白云之倒影相疊,仿佛云即生于崖之倒影,陡然引起詩人關于云根之聯想,故這“忽”字,不僅寫出了崖之高、水之深,而且描摹出了詩人的心理活動,真可謂狀物寫景體貼入微!
古人對詩中虛字的運用多有論述,突出的意見是虛字要用得有力。李重華說:“匠門先生云: ‘詩中用實字要融艷,用虛字要健練。’此最詩家秘訣。”(《貞一齋詩說·詩談雜錄》)賀貽孫亦云:“下虛字難在有力,下實字難在無跡。然力能透出紙背者,不論虛實,自然渾化。彼用實而有跡者,皆力不足也。”(《詩筏》)這與施補華的觀點一致,即虛字要有力,本詩之“猶”、“忽”二虛字,就不僅狀物生動貼切,而且勁健有力,且全聯借之而飛動騰躍,全篇仗之而精神全出,所以清人郭兆麒說:“詩中虛字用得妙時,直使全篇精神踴躍而出。”(《梅崖詩話》)可見虛字鍛煉對全篇之重要。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修辭用韻《煉字》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修辭用韻《推敲》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