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用韻《雙關》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此以 “晴”字雙關。(黃生 《唐詩摘抄》卷四)
后二句言東西晴雨不同,以“晴”字借作“情”字,無情而有情,言郎踏歌之情,費人猜想。雙關巧語,妙手偶得之。(俞陛云《詩境淺說》續編)
【詩例】
竹枝詞
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解析】
“雙關”,是指以一語而關照、映合兩類不同事物雙方的特征或意蘊的修辭技巧。這是古代民間“諧隱”手法在詩文創作中具體運用的一種雙關隱語。隱語,又稱廋詞,是類似謎語的一種文體或修辭手法。《文心雕龍·諧隱》講:“隱者,隱也,遁詞以隱意,譎譬以指事也。”這段話大意是說:“隱”的意義,就是隱蔽之意,用避開正面直說的迂回言辭來隱約暗示某種意義,用婉曲、巧妙的比喻來影射某種事物。這表明隱語一般是與巧妙的比喻結合運用的,我們可以統稱為“隱喻”。大概而論,雙關隱語,其用法可分為兩類:一是諧音雙關,一是諧意雙關。以諧音雙關為主要表現方法的詩歌創作,被稱作“風人體”,亦即有著鮮明的民風民俗特色。鐘嶸在《詩品》中便稱謝惠連“工為綺麗歌謠,風人第一”。嚴羽的《滄浪詩話》將其歸為雜體詩的一種,其注“風人詩”道: “上句述一語,下句釋其義,如古 ‘子夜歌’、‘讀曲歌’之類,則多用此體。”“上句述一語,下句釋其義”,即上句借引它語,下句申釋本意,指的就是像本詩以“晴”諧“情”,語意雙關的手法。清人翟灝《通俗編》三八《識余·民風》道: “六朝樂府《子夜》、《讀曲》等歌,語多雙關借意,唐人謂之風人體,以本風俗之言也。”“風人體”一格的確立,說明歷來詩人與詩評家們對民間文學的重視。皇甫松曾作數首《竹枝詞》,有句道:“芙蓉并蒂一心蓮,花侵槅子眼應穿。”又有《采蓮子》語:“無端隔水拋蓮子,遙被人知半日羞。”孫光憲也曾作《竹枝詞》,有語: “楊柳在身垂意緒,藕花落盡見蓮心。”說明在晚唐五代詩人們對風人體諧音雙關手法的喜愛。而李商隱的名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無題》),蘇軾的回文詞句:“手紅冰碗藕,藕碗冰紅手。郎笑藕絲長,長絲藕笑郎”(《菩薩蠻·夏閨怨》)等等,更說明“作家文學”對“風人體”的諧音雙關手法的著力借鑒、運用及這一手法的深遠影響。
劉禹錫的《竹枝詞》采用這種民間歌謠的抒情手法,巧妙表達了初戀少女向“郎”隱曲表露愛慕情意的微妙心理:首句以“楊柳”起興,描述眼前動人情思的美好景致,次句寫“聞郎”之歌聲,這歌聲大約就是民間男女戀愛時的對歌,妙在郎之歌情是從少女一方聽出,郎唱的是什么,作者雖未明白寫出,卻可以從三四兩句揣摩出來。三四兩句安排極為巧妙,緊接在聞歌之后,所以,它既可視作少女所聞郎唱之歌聲,也可以視為少女聞歌之后回味、揣摩歌聲情意時的微妙心理。“東邊日出西邊雨”,不一定是男女相會的實景,而是民歌中常用的比興形象,似乎是隱喻少女對郎的不即不離、若即若離的微妙情態,就像江南黃梅時節的天氣晴雨不定,東邊升著日頭,西邊卻下起雨,這天氣你說它是晴呢?還是不晴(陰)呢?這是“郎”對少女暖昧情態所發出的一個疑問。反之,少女聞郎之歌聲,自然也感到這位“郎”的說話也有點吞吞吐吐,像東日西雨,似晴若陰,其情態難以把握。這樣一看,此詩運用借“晴”為“情”的雙關隱語,不僅以“晴”字雙關了第三句晴雨之“晴”與第二句歌聲情意之“情”,并且將男女雙方初戀之始那種借隱語試探對方,暗示對方明白表達愛情的既羞怯、又熱切的復雜心態傳達出來。這種以雙挽互映方式表情達意的技巧,增添了民間情歌式的活潑、詼諧的喜劇性效果。
諧意雙關,則就音形通用而字義相異做雙關,較之諧音雙關所涵容的意蘊更為深厚、豐富。如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采用隱語形式所寫的十二支曲,其中“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雪”諧音為“薛”,雙關冰雪與薛寶釵,“林”,則雙關著樹林與林黛玉。“將那三春看破,桃紅柳綠待如何?”“三春”,雙關著暮春花落與元春、迎春、探春三人凄涼命運。諧意雙關更為復雜的形式,則是“指物借意”,就眼前事物加以暗示、影射某種意義,雙關詞的形態也更復雜。如李義府《詠烏》:“日里飏朝彩,琴中伴夜啼。上林如許樹,不借一枝棲?”此詩用諧意雙關的隱語寫成。“上林”,暗喻朝廷。“樹”諧官署之“署”。“借枝”,即 “將試”也,隱喻效力朝廷。清代徐增解說: “何不將我一試也”,(《說唐詩》)是對“借枝”諧意的最好解釋。唐太宗見此而大喜: “朕當以全枝借汝”,表示特加恩寵。又如王維《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紅豆,傳說古代一位女子相思而死,化為紅豆,于是稱它為“相思子”。此詩以紅豆雙關著相思子之相思與相思情之相思,三四兩句充分發揮了紅豆的雙關妙用,將相思情表達得委婉、深長。李商隱《無題四首》(其二)的頷聯:“金蟾嚙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金蟾,是蟾狀香爐; 玉虎,是虎狀轆轤,既借閉鎖的香爐和汲井的轆轤,襯托女子孤寂、無聊的情景,又巧妙地借“香”、“絲”二物諧出 “相思”情意,使情感表達得相當隱曲。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修辭用韻《加染》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修辭用韻《借代》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