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一鼓作氣
典源出處 《左傳 ·莊公十年》:“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 (gui) 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其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釋義用法 春秋魯莊公時,齊國攻打魯國,魯人曹劌協助莊公指揮迎敵,等齊軍打過三遍鼓后,曹劌才請魯莊公下令出戰,將齊軍打得大敗。戰后曹劌說明,打第一遍鼓時,軍隊士氣最旺盛,第二遍鼓時,就慢慢衰退了,第三遍則消失殆盡。這時出戰,我軍勇氣正盛,敵軍士氣卻已衰退,所以能戰勝對方。后用此典指趁銳氣正盛時,一舉將事作完; 也以“再衰”、“三而竭”等指銳氣衰退。
用典形式
【始鼓】 唐 ·韓愈:“未來聲已赫,始鼓敵前敗。”
【一鼓氣】 唐·杜甫:“萬方助思順,一鼓氣無前。”
【三而竭】 宋·范成大:“氣衰況復三而竭,心賞尤于四者難。”
【鼓難作】 宋·范成大:“閑心灰不然,壯氣鼓難作。”
【鼓增氣】 唐·杜甫:“不可無雷霆,間作鼓增氣。”
【吾衰鼓已再】 清 ·王士禛:“君當賈余勇,吾衰鼓已再。”
【作氣再三衰】 宋 ·范成大:“老陽作氣再三衰,鼓竭之余不支雨。”
上一篇:詩詞典故《一鳴驚人》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詩詞典故《與麋鹿群》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