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日園林悲昔游(2),今春花鳥作邊愁(3)。
獨憐京國人南竄(4),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釋】
(1)湘江:又名湘水。源出廣西興安縣,東流至湖南境內(nèi),轉(zhuǎn)向北流,至長沙入洞庭湖。
(2)遲日:春天的太陽。《詩經(jīng)·豳風·七月》:“春日遲遲,采蘩祁祁。”意思是說春天的白晝漸漸加長,感覺日子過得緩慢,可以采摘很多的白蒿。
(3)作:引起。
(4)京國:指京城長安。南竄:赴流放地南方峰州(今越南北境)。
【賞析心得】
作者是杜甫的祖父。自咸亨元年(670)進士登第后,他一直在隰城、江陰、洛陽擔任地方官吏,后又被貶為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司戶參軍。在此期間,吉州司馬周季重與員外司戶郭若訥合謀,將杜審言關(guān)進牢獄,并準備殺害。杜審言子杜并(即杜甫叔)年僅十三歲,趁周季重宴會上不備,密懷刃以刺之。季重中刃而死,杜并也被害。季重臨死時嘆曰:我不知杜審言有如此孝子,是郭若訥害了我。杜審言因此免官回東都洛陽。其朋友被杜并孝烈感動,由蘇颋(官至宰相、大文學家)為墓志,劉允濟(修文館學士,時與王勃齊名)為祭文。杜并孝烈之事,轟動朝野,驚動了武則天皇帝,親自召見杜審言,并升官為膳部員外郎。從此,審言就由地方基層擢升至武氏朝廷,并受到武則天寵幸紅人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信用。至神龍元年(705)正月,宰相崔玄暐、張柬之起兵,乘武則天病危時發(fā)動宮廷政變,逼武則天退位,還政于唐。中宗復位,張易之兄弟被殺,宋之問、沈佺期、杜審言等數(shù)十人流放外地。杜審言的命運,就是這樣轉(zhuǎn)了一個圈,因禍得福,又由福轉(zhuǎn)禍,于神龍元年(705)流放峰州(今越南北境)。《渡湘江》這首詩就寫于流放途中,這時作者已近花甲之年了,內(nèi)心之悲涼可想而知。
“遲日園林悲昔游,今春花鳥作邊愁。”這是今春與昔日的對比。詩人曾游覽過湘江,這次被貶,又重渡湘江,南下峰州,今昔對比,不勝感慨。流放之時,鳥語花香,春光依舊,不由得想起往日春天的園林之游。春日遲遲,園景如畫,那時是多么的心曠怡,可對比今天的處境,路程漫漫,前途未卜,作者毫無喜悅心情,反而悲從心中來。尤其是看到三湘大地,鳥語花香的美好春光,更加引起了放逐偏遠邊疆的憂愁。“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這是“人南竄”與“水北流”的鮮明對比。一切都是圍繞京國逐臣展開的,正因為看到自己流放奔波與湘水北流的反向運動,政治失意、晚景凄涼、家國懷念、親人思念,眾多憂愁涌上心頭。而且這離憂是越拉越長,漫無盡頭,心中悲涼,真是難用言語來表達。
這首絕句,韻律諧和、對偶工整,尤其是通篇運用對比手法,更具藝術(shù)特色。初唐時期,絕句剛剛定型,還未完全成熟,此詩更顯可貴,有人評它為初唐七絕之冠,似有道理。
上一篇:李白《早發(fā)白帝城》原文、翻譯及賞析
下一篇:李頎《遇劉五》好友重聚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