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題名又作《白帝下江陵》《下江陵》。早發:清晨出發。白帝城:曾名魚復。故址在今重慶市奉節縣東的白帝山上。東漢初,公孫述據此而建城。傳說殿前井內曾有白龍飛出,因而自稱白帝,山稱白帝山,城為白帝城。山峻城高,上入云霄,下俯長江。乾元二年(759)三月,關內大旱,肅宗下詔大赦,這次李白也在大赦之列,故在白帝城掉轉船頭,東還江陵,特作此詩。
(2)“朝辭”句:白帝城地勢高峻,返舟這天早晨,又是一個晴日,故說離開白帝城,如彩云之間。
(3)“千里”句:源自酈道元《水經注·江水》:“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巒疊嶂,隱天遮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日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宿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古時相傳距白帝城一千二百里(實際僅六百余里)。
(4)“兩岸”句:源自酈道元《水經注·江水》:“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囀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5)輕舟:載得輕、行得快的船。
【賞析心得】
肅宗乾元二年(759)暮春三月,正當李白迂回沿溯,飽受逆水行舟之苦,感嘆行路之難,好不容易到達奉節白帝城時,忽聞赦書,自己獲得自由了,真是悲極而喜,一下子年輕了四十歲,重又成了出蜀時的李生,意氣風發、神采飛揚。以致誤導多少人,錯把夕陽當朝陽,認為此詩是李白年輕時的杰作。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詩人心情爽,天公也作美。第二天清晨是個好日子,他掉轉船頭,辭別白帝,張帆起航,從滿天彩云中出發。一江春水浩浩蕩蕩,一葉扁舟載著詩人飛流東下,日暮就返回了江陵。“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后兩句,進一步描寫了從白帝城返回江陵這段航程的愉快情景。與三朝三暮過黃牛苦旅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急水輕舟,下行如飛,兩岸美景,目不暇接,不知不覺,萬山已過,真是一瀉而下,一日千里。尤其是第三句,“兩岸猿聲啼不住”,頓使全詩精神飛越。本來是“猿啼三聲淚沾裳”,如今悲猿卻一反常態,轉悲為喜,為詩人獲得自由而歡欣鼓舞。詩人站立船頭,精神抖擻,浪遏飛舟,歸心似箭;兩岸猿聲歡啼不住空谷傳響,夾河相送。此情此景、胸懷舒展,飽經坎坷的詩人,一生能有幾回?
筆者大約十歲左右就能背誦這首詩。但那時總認為是李白年輕時寫的,豪邁飛揚,好不神氣!至今才知道,詩人寫這首詩時,已是年近花甲的白發老人了。我真為古人高興。他雖然壯志未酬,但從此獲得新生,煥發青春,一切可以從頭再來啊!有人說,李白無暮年,筆者舉雙手贊成,因為此詩即是一個有力的證明。
上一篇:盧綸·《照鏡見白發》贈友人詩
下一篇:杜審言《渡湘江》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