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巴之東巴東山(2),江水開辟流其間。
白帝高為三峽鎮(3),瞿塘險過百牢關(4)。
【注釋】
(1)《州歌十絕句》為大歷元年(766)所作,時杜甫在州。
(2)中巴:《華陽國志》,劉璋分墊江以上為巴郡,居巴西、巴東之中,曰中巴。《唐書》:州,本信州巴東郡。“中巴”:譙周《巴記》:“劉璋分巴,以永寧為巴東郡,墊江為巴郡,閬中為巴西郡,是為三巴。”按:中巴即墊江所屬的川東一帶。“巴東”:指夔州,唐時屬巴東郡。
(3)三峽鎮:白帝城舊為巴東郡治所在,故稱“三峽鎮”。
(4)百牢關:在今陜西省沔縣西南,是入蜀要道。《唐書》:漢中郡西縣,有百牢關。《圖經》云:孔明所建。兩壁山相對,六十里不斷。漢江流其間,乃入金牛益昌路也。
【賞析心得】
這首詩為《虁州歌十絕句》的第一首,描繪了虁州山川形勝。東漢末年,劉璋據蜀,將全境分為三巴:東巴、中巴、西巴。虁州為巴東郡,在中巴之東。巴東山即指大巴山,橫亙在川、陜、鄂三省交界處。“中巴之東巴東山”,即交待了虁州特殊的地理位置。詩中“江水開辟流其間”,更顯出其形成特點,它是長江之水浪打擊穿,將其辟成兩半而形成的,既顯示了大自然的威力,又給虁州蒙上了一層古老、險要而又神奇的面紗。“白帝高為三峽鎮,瞿塘險過百牢關”,突出了虁州地形上的“高”和“險”。白帝城屹立于虁州之東北岸高峰,雄視三峽,故為“三峽鎮”。“百牢關”為入蜀要道,漢江流經其中,兩岸絕壁對立,綿延長達六十里,但與瞿塘峽的高江急峽相比,其險要形勢僅是小巫見大巫。
(二)
白帝虁州各異城(1),蜀江楚峽混殊名(2)。
英雄割據非天意(3),霸王并吞在物情(4)。
【注釋】
(1)異城:古白帝城在州城之東,兩城不在一起,故稱“異城”。
(2)殊名:瞿塘峽,舊名西陵峽,與荊州西陵之名相亂,故曰“混殊名”。
(3)“英雄”句:指公孫述、劉焉等輩割據的失敗,山水之險不足恃。
(4)“霸王”句:指劉邦、劉備兼并巴蜀的成功,原因在于政策正確與民情擁護。
【賞析心得】
這一首為絕句組詩的第二首,寫虁州如此險要,歷為兵家必爭之地,但成敗結果不同。“白帝虁州各異城,蜀江楚峽混殊名。”是講有些野心家,心術不正,依仗山水之險,就想入非非,稱帝割據。如東漢公孫述,曾為蜀郡太守,恃其地險眾附,自立蜀王,建都成都,進稱天子,聚甲兵數十萬。他在虁州之東建造白帝城,有意與虁州互為東西,各成異城。又如蜀江楚峽,弄出兩個西陵峽,取名雷同,有意弄亂。“異城”“殊名”手法不一,目的一個,就是依仗山水之險,分裂割據,尊王稱帝。“英雄割據非天意,霸王并吞在物情。”是講四川素稱天府之國,多少所謂的“英雄”,如公孫述、劉焉(劉璋之父)等,垂涎三尺,依據天險,分裂割據,但他們統統以失敗告終,因為他們的所作所為不符合天意民心。但也有并吞成功,霸業成就的,如劉邦依據巴蜀,進取天下;先主劉備,驅逐張魯、劉璋,統一全川,聯吳抗魏,建立蜀漢。成功的原因在于“物情”,即他們政策正確,獲民心,順天意。作者在這首絕句中,辨古跡,論往事,講清了一個道理:稱王者,在德而不在險。
上一篇:韋應物·《西塞山》贊美河山唐詩
下一篇:盧綸·《照鏡見白發》贈友人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