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馳載驅, 駕著馬車急馳而行,
歸唁衛侯。 我要歸去,吊慰兄長衛侯。
驅馬悠悠, 加鞭驅馬,道路悠悠,
言至于漕。 該是已到漕邑的時候。
大夫跋涉, 許國大夫趕來攔阻,
我心則憂。 我心中不禁無限憂愁!
既不我嘉,① 你們全都不贊許我,
不能旋反。 我也不能回車返國。
視爾不臧,② 毫不保留地告訴你吧,
我思不遠。 我的思慮未必迂濶。
既不我嘉, 你們全都不贊許我,
不能旋濟。 我也不能回車濟河。
視爾不臧, 毫不保留地告訴你吧,
我思不閟。③ 我的思慮未必不適合。
陟彼阿丘, 多么希望登上那高丘,
言采其蝱。④ 采來貝母治我憂疾。
女子善懷, 雖說女子多愁善感,
亦各有行。 各自都有一定的情理。
許人尤之, 你們許人以為我有過,
眾稚且狂。⑤ 真幼稚狂妄、不通道義!
我行其野, 我在衛國的田野行走,
芃芃其麥。⑥ 禾麥茂盛,一片清新。
控于大邦, 我要去向大國赴告,
誰因誰極。 哪國親近,就到那國陳情。
大夫君子, 許國的大夫君子呵,
無我有尤。 請不要怨我行事荒唐。
百爾所思, 你們就是考慮百遍,
不如我所之。⑦ 不如我自己選定的主張!
【注】①既:盡、皆(見《易》“既濟”疏)。②視:示。臧:通“藏”。③閟(bi):閉,不開通。④蝱(meng):貝母,一種藥用植物,古人以為可治郁悶之疾。⑤稚(zi):幼稚,一說驕傲。⑥芃(peng)芃:茂盛貌。⑦許穆夫人究竟有沒有到達漕邑?從《毛詩序》所說,似乎未能到達。但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則以為她回到了漕邑,劉向《古列女傳》亦有“許穆夫人馳驅而吊唁衛侯”之說,與此詩所說“言至于漕”可互為印證。本篇的譯詩與鑒賞,均以許穆夫人回衛吊唁作依據。有的研究者以為,詩人并未返衛,此詩通篇為虛擬之辭。可供參考。
在中國文學史上,許穆夫人堪稱第一位名著于冊的女詩人了。《載馳》,就是她寫下的一篇充滿愛國激情的不朽詩章。
許穆夫人是衛宣姜的女兒、許國國君穆公的妻子,故稱許穆夫人。公元前660年,狄人伐衛,大敗衛師于滎澤(今河南鄭州西北),殺衛懿公。宋桓公連夜率師,將衛敗亡之眾五千人接過黃河,居于漕邑(今河南滑縣南),立衛宣姜之子戴公為君。第二年,戴公死,文公即位。他的同母妹妹許穆夫人,在祖國風雨飄搖的危亡時刻,不顧許國君臣的阻撓,毅然返衛,吊唁衛君,并向同情衛國的大邦呼吁救援。《載馳》即作于她返回漕邑期間。這首悲憤動人的愛國主義詩作,在當時就被廣為傳誦,并收入了詩經《鄘風》。
《載馳》以“載馳載驅歸唁衛侯”發端,一開頭就把讀者帶入了那個戰禍頻仍的動蕩時代。一輛馬車急馳而來,道路上塵土飛揚,焦灼加鞭的女詩人,就在一片馬嘶車鳴聲中上場了。“驅馬悠悠,言至于漕”,悠悠既指道路之遙遠,亦透露出女詩人心中悲慟、憂思之悠長。終于,漕邑已隱隱在望。此刻,詩人心中該何等激動。短短四句,不僅敘事明白,而且迫促、跳蕩,富于節奏感。讀者從中不僅能聽到馬蹄翻飛、車輪滾滾之聲,簡直還可感受到詩人那激動不安的脈搏和心跳。但事情陡然起了變化:“大夫跋涉,我心則憂”,許國大夫跋山涉水趕來傳達君命,不準許穆夫人返國吊唁。一場沖突已不可避免,女詩人怎能不充滿憂憤?
第二章敘許穆夫人對于大夫阻撓的正面回答。許國君臣全都反對女詩人返衛,這在當時是件嚴重的大事。堅持返衛,則有違君命;半途而廢,又置危亡中的祖國于何地?強烈的愛國之情,使許穆夫人迅速作出了抉擇:寧愿違犯君命,也要重返衛國。這一章在抒情中引入人物語言,運用排比句式,四句一頓,鋪排而下,將詩人內心斗爭的結果,山洪爆發般推涌而出。“既不……不能”數句,在語氣轉折之中,更把許穆夫人不屈于君命、非返衛不可的決心,表述得斬釘截鐵。讀者可以想見,“跋涉”而來的大夫,聽到她如此激烈的回答,該是怎樣垂頭喪氣了!
在第三章,受阻的車馬又奔馳起來。但女詩人的心間,則于焦慮之中,更增添了許多憤懣。“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就透露了這一點:她恨不能登上高高的山丘,采來貝母治療自己的郁悶。但在急速的行車途中,自然無法做到。是不是因為她是女子,所以特別多愁善感呢?“女子善懷”以下四句,就回答了這一點:婦女的愛動感情,也各有不同。她許穆夫人之所以憂憤難平,完全是許國君臣的阻撓引起的。他們居然將自己的愛國舉動,視為過錯而加以責備,真是一批不明大義的幼稚狂妄之徒。這一章結尾,以滿腔的憤懣,對“許人”發出了激越的斥責之音。全詩的情緒至此推向了高潮。
詩之卒章,車馬終于進入了漕邑的原野。女詩人那因為憤激而緊繃的心弦,至此漸漸松弛了。“我行其野”二句,以舒緩的節奏,清新的畫面,傳達出女詩人心頭的欣喜和歡快。日夜牽掛的祖國到了撲入眼簾的是那樣綠意蔥蘢的麥田!深切的祖國之愛,蕩漾在詩人胸中。此刻,她該是怎樣熱淚滾滾,不能自已呵!一個大膽的計劃,在她心中萌生——她要去向大國控告,求得它們的救助。這樣做,豈不又要被許人視為罪過?詩人因此在結尾處大聲呼告:“大夫君子,無我有尤!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這是一位愛國婦女發自內心的熱切呼聲,這是決心將祖國從危亡中挽救出來的不可動搖的誓言。許國成百的乘軒大夫,在姻親之邦遭受危難之際,只能畏首畏尾、束手旁觀;而在巾幗之中,卻發出了如此不同凡響的聲音,真可以振聾發聵,令須眉為之側目。難怪許穆夫人“賦《載馳》”,東方霜主齊桓公即遣公子無虧帥師出援衛國(《左傳》閔公二年)。他是不是也被這位女詩人的深切愛國之情打動了呢?
《載馳》在藝術表現上也極為動人。詩人選取歸國吊唁這一重要題材,巧妙地將自己安排在驅馬返衛途中,通過與許國大夫沖突的情景描述來展開強烈情感的抒發,使這首抒情詩有了特定的場景和情節內容。與許國大夫無理阻撓的沖突,雖只出現在一、二章,但它所激起的感情波瀾,卻洶涌于全詩。正象一塊巨石,投進了本來就不平靜的河水。詩人胸中無可言傳的悲哀、憤懣和對祖國命運的關切之情,因此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女主人公的遠見卓識、愛國深情和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剛毅性格,也正是在與許國君臣鼠目寸光、自私懦弱的對照之中,愈加分明地凸現了出來。在寫法上,女詩人適應于驅馬返衛、無端受阻和進入衛之田野時感情上的張弛、起伏,不斷改換句式:或低吟,或陳述,或慨嘆,或斥責;舒緩的抒情,最后又突而化作熱切的呼告;中間還時時交替散句和排句。這就使全詩象潮水一樣,呈現出種種鼓漲、飛卷、澎湃、跌宕之勢,一陣又一陣沖擊著讀者心胸。讀這首詩,人們不能不與女詩人一起,為祖國的危難而焦慮,為無端受阻而憤慨,為沖破阻撓而歡欣,為確定救國之計而充滿希望。
上一篇:《車舝》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載馳》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