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草不黃!何日不行!何人不將!經營四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獨為匪民!
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棧之車,行彼周道。
這是《小雅》的最后一首詩。
據《毛詩》的《序》說,這首詩創作于西周末年周幽王時代,當時“四夷交侵,中國皆叛,用兵不息,視民如禽獸。君子憂之,故作是詩也。”宋朱熹《詩集傳》也說:“周室將亡,征役不息,行者苦之,故作此詩。”以后的《詩經》學者如《詩經通論》作者姚際恒、《詩沈》作者范家相、《詩經原始》作者方玉潤等論及此詩的創作時代,都沒有不同的意見。惟毛序以為此詩是“君子”所作,朱熹以為是“行者”所作,這是大同中的小異。從詩中“哀我征夫”的口吻來看,朱熹說它是“行者”之作,較為切當。所謂“行者”之歌,也就是民歌。《小雅》雖然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如《采薇》、《大東》、《苕之華》和這首詩,仍然是國風民歌的本色。
詩的前兩章,都是以草起興,并非偶然。讀過這首詩,我們不難想象,一隊隊的兵士,成年累月,疲憊不堪地在外奔走。現在,他們正走在一個衰草連天的曠野里,看著這枯黃的秋草,自然要聯想起自己天天奔走而疲病憔悴的境況。
第一章,“何草”、“何日”、“何人”三句接連著沖口而出,分明是嚴厲質問:哪一種草不萎黃?哪一天當兵的不奔忙?哪個人不把兵當?為的是給周王征討四方。
第二章,仍然是質問似的語調。哪一棵草不枯朽發黑?哪個兵不是光棍無家室?我們這些可憐的小兵,難道就偏偏不是人?
錢鍾書《管錐編》曾經講到比喻有兩柄而復具多邊。“蓋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取譬者用心或別,著眼因殊。”錢先生曾舉詩文中豐富例證,說明“月”有多義。這首詩第一二兩章雖然同以“草”起興,但“草”之“玄”與“黃”,所喻似乎頗有區別。以草之萎黃,喻士卒之疲病憔悴,這是很自然的,有如大家所熟悉的民歌:“小白菜啊,地里黃啊!三歲兩歲,沒有娘啊!”不須再多說。而由“何草不玄”,引出“何人不矜(鰥)”,初看起來,實在沒有比喻、象征、暗示的關系,只有玄,矜兩字同韻。但由“何人不矜”再引出士卒們傾訴“獨為匪民”的話,就提出一個區別“民”與“匪民”的原則問題了。民歌的作者認為士卒們成年累月地奔走,過著違背人倫、人道的打光棍的生活,這不是人過的生活。杜甫的名句:“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藜?”顯然就是從此詩連類引伸出來的。轉入這一層深意之后,我們就不難看出,詩人唱“何草不玄”,顯然就是以草之枯朽,短命,低賤,任人踐踏來象征著士兵們的非人的生活境遇。“草芥”、“草菅”、“草間偷活”、“殺人如草”……一系列的成語都可以說明這句比興的形象意義。看來,詩人借草的枯朽唱出“哀我征夫,獨為匪民”的話,潛臺詞是很豐富的,你可以想到孟子警告齊宣王的話:“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之視君如寇仇。”(《離婁下》)可以想到唐德宗建中四年,一群吃不飽飯的藩鎮兵卒的話:“吾輩棄父母妻子,將死于難,而食不飽,安能以草命捍白刃耶?”(《舊唐書·姚令言傳》)還可以想到《水滸傳》第十五回,阮小七在羨慕王倫等一伙強人的時候的話:“人生一世,草生一秋。我們只管打魚營生,學得他們過一日也好!”
第三、四兩章,都是以野獸為比喻,這也同樣是以士兵在荒山草野中行軍所看到的事物作為比興。但“匪兕匪虎”的“匪”字。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是當“非”字講(是孔穎達的解釋),我們不是野牛,不是老虎,怎么能成天在外作野生動物。一是當“彼”字講(清人王念孫、馬瑞辰之新解),只有那些野牛,那些老虎,才成天地在外奔跑。兩說在語氣、語感上雖有差異,但基本意思,還是一致的。總之這兩句是說統治者視民如禽獸。其思想還是緊緊地承接著第二章“哀我征夫,獨為匪民”的思想。
兕虎的比喻也是多邊的。一則取其勇猛、壯美,如《鄭風·簡兮》里描繪參加萬舞的、身材魁梧的壯士“有力如虎”。一則取其吃人的本性。如《小雅·巷伯》里“取彼譖人,投畀豺虎”(“豹虎不食”一層暫置不談)。以上兩邊的比喻,都是常見的。而在本詩里,則主要取其成天在外奔跑的野生習性。作者在自己所過的野獸似的非人生活中,忽然感到野生動物成年在荒野奔忙,也有令人可憐的一面。現在看來,這首民歌的作者體驗、觀察兕虎的角度還是很新鮮,不落常套的。
第四章,“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是說,生著長毛蓬松的大尾巴的是狐貍,它來往出沒之處是在茂密的草叢里。“有棧之車,行彼周道。”是說有高高木棚的是大兵們牽挽的輜重車,它走的是那空蕩蕩的官道。這一章,也是以狐貍出沒草叢的生態,形容那些在官道上拉車不止的士兵們的非人生活。
總之,這首充滿控訴、抗議的民歌,作者借行軍中所見的荒草、野獸、來傾訴他們所過的非人的生活,這里雖然沒有精雕細刻,但它所包含的憂憤卻是很深廣的。詩人把周王朝視民如草芥,視民如禽獸的情況都揭示出來了。由“四夷交侵,中國背叛”而“用兵不息”;但是對所用之兵又視之如草芥,如禽獸,其結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了。方玉潤說:“周衰至此,其亡豈能久待?編詩者以此殿《小雅》之終。”也算是一句“畫龍點睛”的評語。
上一篇:《伐檀》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假樂》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