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肅鴇羽,① 野雁沙沙抖翅膀,
集于苞栩。② 落在叢叢櫟樹上。
王事靡盬,③ 君王差事沒個完,
不能藝稷黍, 不能回家種莊田。
父母何怙?④ 父母靠啥來活命?
悠悠蒼天, 蒼天啊蒼天!
曷其有所?⑤ 啥時安居不顛連?
肅肅鴇翼, 野雁沙沙展羽翼,
集于苞棘。⑥ 落在叢叢棘樹里。
王事靡盬, 君王差事無休止,
不能藝黍稷, 不能回家種田地。
父母何食? 父母活命吃什么?
悠悠蒼天, 蒼天啊蒼天!
曷其有極?⑦ 啥時過完苦日子?
肅肅鴇行, 野雁沙沙飛成行,
集于苞桑。 落在叢叢桑樹上。
王事靡盬, 君王差役無止境,
不能藝稻梁, 不能回家種稻梁。
父母何嘗? 父母靠啥飽饑腸?
悠悠蒼天, 蒼天啊蒼天!
曷其有常?⑧ 啥時日子能正常。
【注】肅肅:鳥搧動翅膀的聲音。鴇:似雁而大,亦稱野雁。②集:鳥落在樹上。苞:草木叢生。栩(xu):櫟樹。③盬(gu):盬息。④怙:依靠。⑤所:處所。⑥棘:酸棗樹。⑦極:盡頭。⑧常:正常。
這是役夫的歌唱。平王東遷以后,社會動蕩,爭戰連年,兵役和勞役成了壓在人民頭上的兩座沉重大山。它不僅給服役者本身帶來沉重痛苦,而且也嚴重地影響和破壞了正常的農業生產和家庭生活,使人民陷入難以存活的境地。這首詩就是對這方面的沉痛控訴。
詩凡三章,均以詠鴇起興。鴇鳥無后趾,在樹上站立不穩,要時時搧動翹膀才能保持平衡。朱熹說這是比,喻民失其職,失其性。他說:“鴇之性不樹止,而今乃飛集于苞栩之上,如民之性本不便于勞苦,今乃久從征役而不得耕田以供子職也。”也有人認為這是以鴇鳥不能穩定的棲息喻人民生活的危苦不安。兩種理解各有見得。比喻本來就具有多邊性。錢鐘書《管錐篇》就曾講過這個道理:“蓋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取譬者用心或別,著眼因殊。”設喻者如此,讀者當然也會產生“用心或別,著眼因殊”的現象,這在欣賞古典詩詞中不乏其例,無煩費辭。所以,如何理解體味詩之比興,只要不脫離詩的實際,不違背詩意,不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詩人以鴇鳥為比興,并非偶然。讀過這首詩,我們不難想象,一個役夫成年累月奔波在外,現在看到不能穩定地在樹上棲息的鴇鳥,很自然地會聯想起自己天天奔走,不得安寧,正常生活遭到破壞的境況。這種比喻,不僅取象形象,角度新鮮,不落常套,而且還具有蓄勢待發,引起下文的作用。人們不禁要問,是什么原因使人民陷入到危苦不安的生活境地呢?下面三句作了直接回答:“王事靡盬,不能藝稷黍(黍稷、稻粱)。父母何怙(何食、何嘗)?”原來是無休無止的差役把人民逼向水深火熱之中。差役沒完沒了。農民拋家舍業,久從征役,無法種地,致使田園荒蕪,不能贍養父母。這三句具體而深刻地揭示了造成人民苦難生活的原因和人民苦難生活的嚴重程度,使人清楚地看到繁重的徭役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和對正常生產的破壞。在這里,詩雖然只說了一句“父母何怙(何食、何嘗)”,但其潛在的意象卻是十分豐富的。你不但可以聯想到杜甫“永痛長病母,五載委溝谿”那類慘狀,還可以聯想到孤兒孤女嗷嗷待哺的景象,可以想象到田園廢棄、村落凋弊、餓殍遍野的慘象。深入到這一層意思之后,我們就不難理解每章最后兩句的急切呼喊了。“悠悠蒼天,曷其有所(極、常)?”面對著田園荒蕪、廢棄,父母無法養活,服役者情急而呼天了:“蒼天啊,什么時候生活才能安定啊?什么時候差役才能有個頭啊?什么時候生活才能正常啊?”這是令人心顫的聲音,它包含著服役者的巨大悲痛和憤激,它包含著對美好安定生活的渴望。
這首詩共三章,采用重章復沓的形式,每章的字句基本相同,其中只變換幾個字,即所謂的疊章體。這種手法,是民歌常用的藝術手法,它不僅可以使詩更富有音樂性而不至單調,而且還起著充分抒情達意的作用,是表現主題的一種加強形式。這首詩緊緊扣住役夫久從征役不得養親這一中心,反復疊唱,始則痛安定之無日,繼則念征役之無極,終則盼苦難有頭,淋漓盡致地抒寫了服役者的苦難遭遇和悲憤心情,強化了主題。
上一篇:《魚藻》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鴇羽》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