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生蒙楚,① 葛條蒙蓋著荊樹,
蘞蔓于野。② 蘞草在原野上蔓伏。
予美亡此,③ 心愛的人已不在此,
誰與獨處? 誰與孤零零的人兒相處?
葛生蒙棘,④ 葛條蒙蓋著棗樹,
蘞蔓于域。⑤ 蘞草蔓伏在墳地。
予美亡此, 心愛的人已不在此,
誰與獨息? 誰伴孤零零的人兒寢息?
角枕粲兮,⑥ 角枕璀璨,
錦衾爛兮。⑦ 錦被斑瓓。
予美亡此, 心愛的人已不在此,
誰與獨旦?⑧ 誰陪孤零零的人兒達旦?
夏之日, 夏日綿綿,
冬之夜。 冬夜長長。
百歲之后,⑨ 我死之后,
歸于其居。⑩ 一定與他同塋合葬。
冬之夜, 冬夜長長,
夏之日。 夏日綿綿。
百歲之后, 我死之后,
歸于其室。(11) 一定與他同棺共眠。
【注】①葛:蔓生植物。蒙:覆蓋。楚:今名荊條。②蘞(lian):草名,蔓生。蔓:蔓延生長。③予美:指亡夫。④棘:棗樹。⑤域:指塋地。⑥角枕:即方枕,方枕有八角,故云。⑦錦衾:錦制之被。⑧旦:指從黑夜到天明。⑨百歲:猶言死后。⑩其居:死者所居之地,指墳墓。(11)其室:猶其居。
在中國詩歌史上,悼亡之作并不罕見。但出自婦女之口的悼亡詩篇,卻有如鳳毛麟角。可喜的是,在中國最古老的詩歌集《詩經》中,即收有發自寡婦之口的悼亡作品。
《葛生》一篇,詩人采用人物獨白的形式,以情真意摯的抒情語句,表現了新寡之婦對亡夫深切的懷念,以及對愛情的堅貞如一。
《詩序》認為此詩是為諷刺晉獻公而作,云:“《葛生》,刺晉獻公也,好攻戰,則國人多喪矣。”晉獻公的確是一位好攻伐的人,《左傳》載他曾先后多次攻伐滅亡過不少弱小國家。連綿不斷的戰爭,使不少閨中人變成寡婦,給人民造成了無窮的苦難。
詩的一、二章,是哀嘆丈夫戰死之后寡居的凄涼。每章的前兩句都是以《詩經》中常見的起興手法興起。“葛”、“蘞”,都是蔓生植物。作品以葛攀附于荊樹,蘞草在地上蔓延,暗喻了夫妻互相依存的關系,以及丈夫生前夫妻之間的恩愛。后兩句則轉入直接抒情,哀嘆丈夫陣亡后自己的孤單寂寞。“予美亡此,誰與獨處”和“予美亡此,誰與獨息”的反復詠嘆,使詩被一種哀婉的氣氛所籠罩。
未亡人對丈夫的思念之情,在第三章發展到了高潮。我們由角枕之“粲”和錦衾之“爛”兩個字,可知這一新寡之婦嫁至夫家時間不久。新婚伊始,丈夫即被征入伍,旋即戰死,這怎能不在新婦心中激起巨大悲痛。現在人亡物在,睹物生情,不由得使這位新婦再次發出“予美亡此,誰與獨旦”的沉重嘆息,大悲大慟的情感流露溢于言表,正所謂一唱而三嘆。
接下兩章是寫新寡之婦感慨寡居生活的艱難漫長,并發出死后一定與丈夫同墳共穴的莊嚴誓言。夏日晝長,冬日夜長。作者用“夏之日,冬之夜”兩句,暗示了此婦一生的凄苦,這比直接抒情更為含蓄蘊藉。由此,我們想到了白居易《上陽白發人》中的詩句:“日遲獨坐天難暮”,“夜長無寐天不明”。兩首詩所寫兩位不幸婦女的身分、環境、經歷雖然不同,但其心境是何等的一致!詩的五章,又把四章的“夏之日,冬之夜”,換成“冬之夜,夏之日”,也換得極妙,由中可見星移斗轉,時光流失,透露了未亡人待熬的日子還相當漫長。
末兩章的后兩句,是寫未亡人的決心。詩中的女主人公表示死了以后,一定要同丈夫共葬一穴,從而以明朗率直的誓言結束了全詩。
古人重視詩歌含蓄,特別重視詩歌結尾處的含蓄,以為詩之結尾應有“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的藝術效果,故以詩之結處直露為病。其實也不盡然。《葛生》的結尾恰恰是直露的詩句,但由于詩句反映了此婦對愛情生同床死同穴的決心,透露了她對愛情專一無二的情感,情真意切,故同樣能強烈感染讀者。
悲劇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葛生》一詩以起興入筆,采用《詩經》中常用的重章復句的形式,反復詠嘆,使讀者透過女主人公哀傷悱惻的泣訴,強烈地感受到戰爭所強加給人民的苦難的深重。在《詩經》中以悼亡為題材的詩歌中,這首詩不失為一篇難得的佳作。
上一篇:《菁菁者莪》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葛生》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