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象煉境《蒼涼雄闊》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天山風雪,不比尋常,行軍之難,眾有同感,卻被笛聲吹出,故不覺一時回首同望也。意境蒼涼雄闊,未可多得。(富壽蓀《千首唐人絕句》引劉拜山語)
【詩例】
從軍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
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解析】
“蒼涼雄闊”是就詩的意境而言的,是一個審美范疇。蒼涼,就是蒼茫悲涼,氣象蕭森,博大中見出空曠,蒼莽中顯出荒僻。蒼涼的境界讓人感到心情凄愴,意緒憂傷。王昌齡的《從軍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睂懙菢锹劦阉监l之情,筆意可謂蒼涼。雄闊,就是雄渾壯闊,氣勢磅礴,浩瀚中蘊藏著偉力,廣遠中透示出豪壯。雄闊的境界讓人感到意氣昂奮,情志高曠?!疤焐n蒼,野茫?!笔且环N雄闊,“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也是一種雄闊。蒼涼雄闊,是蒼涼中蘊積著雄沉的氣魄,是雄闊中透射出凄涼的情調,是一種悲壯之美。像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币饩成n涼,但雄闊卻談不上;杜牧的《江南春絕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本辰玳煷螅⒉簧n涼,也不雄闊,而表現為一種瑰麗之美。相比之下,李益的這首《從軍北征》,于大境界、大氣魄中表現出慷慨悲涼,可謂“意境蒼涼雄闊,未可多得”。
全詩的大意是:蒼蒼莽莽的天山大雪過后,吹起陣陣海風,荒漠里奇寒徹骨,這時偏又傳來《行路難》的笛曲聲,曲調低沉迂回、凄惻哀婉,戍守在荒漠中的30萬士兵一齊聞笛而悲,勾起思鄉之情,同時在冷漠慘淡的月光下回首向故鄉張望?!疤焐健痹诮裥陆胁?,冬夏長雪。“?!?,古代稱塞外湖泊亦曰海,如蒲昌海、蒲類海等。“行路難”,樂府《雜曲歌辭》中調名,多述世路艱難及離別悲傷之意,詩中不僅指橫笛所吹的曲調,同時也借以表明戍邊將士生活之辛苦,處境之艱難,心情之憂傷?!按兝镎魅恕?,在沙漠里出征駐守的將士。“回首月中看”即“一夜征人盡望鄉”之意; 征人在西,故鄉在東,故曰“回首”。這里,詩人捕捉住征人聞笛時的心理狀態,通過“回首”這一行動的描寫,表現出全體征人對故鄉的極度思念之情。
構成這首詩蒼涼雄闊意境的因素很多。首先是取境闊大蒼茫,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詩人從大處落筆,把目光投向天山雪后的廣大空間,構置出一個無邊無際、蒼蒼莽莽的大環境、大境界。既是在“雪后”,又是在“月中”,這就使詩中景象顯得分外蒼涼。慘淡的月光籠罩著皚皚白雪,刺骨的寒風不斷襲來,大漠一片荒涼,這難道不足以使人望而生畏,神情黯然嗎?詩中的這一景象又不是純自然、純客觀的,而是包含一定社會意義和主觀情感的。在荒僻的大漠上,在凜冽的寒風中,在蒼白的月光下,偏又吹起銷魂的笛聲,30萬人同時情不自禁地回首東望,這是何等壯闊的場面,何等悲涼的境況,何等凄慘的瞬間!視覺上,天山雪后,霜月高懸,磧里征人,回首東望;觸覺上,海風陣陣,奇寒徹骨;聽覺上,風聲呼號,笛曲悲咽。詩人將這些富于典型特征的事物、場景攝入筆端,共同構成一個壯闊中含悲涼,蒼茫中見雄沉的詩境。其次是運用夸張手法,筆力蒼勁雄健。詩中所取之境、所寫之景,俱是實際生活中的真實事物,與虛構幻想或虛張聲勢不同。但這并不排除夸張的成分。沒有夸張,就不能把生活美加以集中和提高,使之成為藝術美。試想 “磧里征人”何以至 “三十萬”?三十萬眾豈能盡聞笛聲,又豈能“一時回首”?這樣寫,才方顯其“蒼涼”,才足稱“雄闊”。黃生《唐詩摘抄》評此詩道:“聞笛思鄉,詩中常事,硬說三十萬人一時回首,便使常意變新?!痹俅问菨B入了詩人悲涼雄健的感情原汁,飽和著詩人胸襟的萬頃汪洋。金圣嘆曾說:“從來大境界,非大胸襟不易領略?!?《杜詩解》)惟其詩人情悲,故而會情不自禁地描繪蒼涼景象;心雄,所以能不期而然地展示雄闊境界。李益久歷征戍,往往于鞍馬間橫槊賦詩,對絕域之荒涼、行邊之辛苦感受至深,體驗最切。這種感受和體驗熔鑄而為詩,故能呈現出蒼莽慷慨、森然磅礴的氣勢。除了這首《從軍北征》以外,李益的許多詩都具有這種特質。如他的代表作之一《夜上受降城聞笛》:“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又如《夜上西城聽涼州曲》:“行人夜上西城宿,聽唱涼州雙管逐。此時秋月滿關山,何處關山無此曲。”筆勢雄沉而情調悲涼,俱可以蒼涼雄闊論之。胡應麟《詩藪》曰:“七言絕,開元以下,便當以李益為第一。如《夜上西城》、《從軍北征》、《受降城》、《春夜聞笛》諸篇,皆可與太白、龍標競爽,非中唐所得有也?!笨磥矸沁^譽之辭。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構象煉境《平易高遠》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構象煉境《自然沖淡》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