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樞,山上有刺榆,
隰有榆①。洼地有榆樹。
子有衣裳,你有好衣裳,
弗曳弗婁②。不穿收進櫥。
子有車馬,你有車和馬,
弗馳弗驅。不乘寧徒步。
宛其死矣③,生病死去了,
他人是愉。別人好歡娛。
山有栲④,山上栲樹多,
隰有杻⑤。洼地檍婆娑。
子有廷內⑥,你有院和屋,
弗灑弗埽。沒見灑掃過。
子有鐘鼓,你有鐘和鼓,
弗鼓弗考⑦。不敲空閑擱。
宛其死矣,生病死去了,
他人是保⑧。別人把財落。
山有漆,山上有漆林,
隰有栗。洼地栗成蔭。
子有酒食,你有好酒飯,
何不日鼓瑟,何不天天都彈琴,
且以喜樂,姑且求快樂,
且以永日⑨。姑且延壽命。
宛其死矣,生病死去了,
他人入室。別人把屋進。
[注釋]①榆:白榆,與“樞”是刺榆不同。②曳(ye):拖,指衣裳長至地。婁:通摟,聚,指以衣裹身。按:曳、婁都說的是穿戴的意思。③宛:借作苑,病。④栲(kao):常綠喬木。⑤杻(niu):又名檍,葉似杏而尖。⑥廷:庭。內:里屋。⑦鼓、考:擊。⑧保:安,指享有。⑨永日:猶言延長歲月。永,長,使動用法。
[賞析]在古今中外文學作品中,曾出現(xiàn)過許許多多使人難忘的守財奴的形象,而《山有樞》塑造的這位守財奴恐怕是資歷最老的一位吧!這個人有車馬、有鐘鼓,無疑是位貴族。他積累了大量財富,穿的、吃的、用的、住的、玩的樣樣齊全,可是他卻吝嗇得要命,一點舍不得享用。因此唐地人民便作了這首詩來嘲弄他、詛咒他。
全詩三章,意思相互補充,成為一個整體。各章頭兩句是起興。《詩經》中有些興與下文只有趁韻關系,而沒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這兩句就屬于這一類。有的舊注不明乎此,未免作出一些可笑的解釋。如王安石就認為是借山、隰還能以樞、榆等樹“自庇飾為美者”,而人有衣食、車馬、鐘鼓等物卻不知享用,“曾(乃)山、隰之不如”(《詩義鉤沉》)。牽強附會,無以復加。首章,次章的三、四句和五、六句是排偶句式,從衣、行、住三方面鋪敘守財奴的吝嗇,“弗灑弗埽(掃)”,表面似乎是言其臟,而實際是暗示舍不得住。不住人,當然也就用不著灑掃了。鐘、鼓是古代樂器,一般是祭祀與宴會時用之,“弗鼓弗考”,則是因為不祭祀、不宴請。“吝嗇”二字不消說就包含在其中了。鐘、鼓是貴族家庭的陳設物,故放在廷、內一塊敘述。末章三至六句的寫法與上兩章不同,詩人沒有用“弗—弗—”的句式作直接敘述,而是在“子有酒食”后,改用勸樂的口吻,以“何不”反問,規(guī)勸其天天奏樂以助其飲食,從而求得精神愉快,有益于健康長壽。這里恰從反面告訴讀者:其人在“食”的方面同樣是“吝嗇”的,有酒食不知道享用,只在算計中憂苦度日。朱熹解釋“且以”兩句:“人多憂則覺日短,飲食作樂,可以永長此日也。”(《詩集傳》)大違詩意。各章最后兩句句式相同,而意思是“一節(jié)悲一節(jié)”(謝枋得《詩傳注疏》),包含著詩人的詛咒,意謂這個守財奴家產自己享用不到,連子孫也不能享用,將來總有一天要被別人完全占有。讀到此,使我不禁想起邯鄲淳《笑林》所寫的一則故事,現(xiàn)抄錄于下,以作為《山有樞》一詩的注腳吧:
漢世有人,年老無子,家富,性儉嗇。惡衣蔬食,侵晨(凌晨)而起,侵夜而息,營理產業(yè),聚斂無厭,而不敢自用。或(有)人從之求丐者,不得已而入內,取錢十,自堂而出,隨步輒減,比至于外,才余半在,閉目以授乞者。尋復囑云:“我傾家贍(周濟)君,慎勿他說,復相效而來。”老人餓死,田宅沒官,貨財充于內帑(國庫)矣。
這首詩同這則笑話一樣,頗有諧趣意味,從守財奴超出常人行事之外的可笑處著筆,在滑稽中顯現(xiàn)出他的丑陋的靈魂,從而達到諷刺的目的,給人以快感。《詩經》中像這樣筆法詼諧的篇章是不多的。舊說本篇是諷刺晉昭公的,與史實不合,前人多有駁正,故不取。
這首詩用韻較規(guī)則,每章一韻:第一章屬“侯部”,第二章屬“幽部”,第三章屬“質部”;就句說,除首句外,都是偶句押韻,表意的重點一般落在韻句上。
上一篇:《山有樞》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巷伯》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