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交交桑扈,
有鶯其羽。
君子樂胥,
受天之祜。
(扈、羽、胥、祜,魚部。)
交交桑扈,
有鶯其領。
君子樂胥,
萬邦之屏。
(扈、胥,魚部。領、屏,真耕通韻。)
之屏之翰,
百辟為憲。
不戢不難?
受福不那?
(翰、憲、難,寒部。那,歌部。寒歌通韻。)
兕觥其觩,
旨酒思柔。
彼交匪敖,(齊彼交作匪
萬福來求。僥。)
(觩、柔、求,幽部。)
[譯文]
飛來飛去的青雀鳥,有文彩美麗的羽翼。祝福君子們快樂,并祈求上天賜給他們福氣。
飛來飛去的青雀鳥,有文彩美麗的頸項。祝福君子們快樂,他們是各國的屏障。
既是屏障,也是骨干,各國諸侯都把你們當模范。敢不克制,敢不守禮?何愁享福不多?
彎彎的牛角酒杯,美酒是這樣的柔和順口。不輕慢也不驕傲,各種福氣就會來相聚。
[評介]
全詩四章,每章四句。關于詩之主旨,《毛詩序》認為:“《桑扈》,刺幽王也。君臣上下,動無禮文焉。”鄭《箋》附會云:“動無禮文,舉事而不用先王禮法威儀也。”可是詩中卻不見“刺幽王”之內容,亦不見“君臣上下,動無禮文”之處,可見二說之不可信。朱熹《詩集傳》云:“此亦天子燕諸侯之詩,頌禱之詞也。”大致切合詩意。方玉潤《詩經原始》說得更明白:“此詩詞義昭然,的確為天子燕諸侯之詩無疑。然頌禱申寓箴規意,非上世君臣交儆,未易有此和平莊雅之音。”要之,這是周王宴會諸侯,并于頌德祝福中,寓托箴規勸誡之意的樂歌。
此詩在運用比興和象征手法方面甚為成功。
首二章均以“交交桑扈,有鶯其羽”和“交交桑扈,有鶯其領”起興,集中描寫了往來翻飛的桑扈鳥(青雀鳥)美麗而有文彩的翅膀和頸項。由此,人們便自然會想到那陸續參加天子宴會的諸侯大臣們打扮入時的華美的儀表,“桑扈”與“君子”之間有著一種比喻與被比喻的關系。那么,詩人為何選取“桑扈”鳥來比興,而不用別的什么鳥呢?其中有何深刻的內涵呢?陳大章《詩傳名物集覽》“桑扈”條說:“此鳥今謂之蠟嘴,性甚慧可教,色微綠,嘴似蠟,言淺有脂色也。”陳子展《詩經直解》亦說:“桑扈雖食谷物果樹嫩葉種子,而以肉食昆蟲為主,故得視為益鳥焉。”原來,此鳥不但聰明,而且有益于農業,是一種祥瑞之鳥,這與那些儀表堂堂,才智出眾和具有安邦保國重要作用的君子們,就有益人類與社會這一點來說,即有相似之處。如此比興,堪稱精妙。這不僅為下文祝賀君子作鋪墊,而且為宴會創造了一種雍容和樂的氣氛。
第四章開頭兩句“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兕觥:用犀牛角制的酒杯。觩:彎曲貌。旨酒:美酒。思:語氣詞。柔:指酒性溫和,可口。)以酒杯的彎曲與美酒的柔性,來象征諸侯性格的溫柔與謙遜,于宴會順手拈來,比喻巧妙。同時,天子讓諸侯們使用這種酒杯和美酒,卻別有一番深意在,那就是形象地告誡那些參與宴會的人,不要居功自傲,應當像“兕觥”與“旨酒”一樣的柔順。正如姚際恒《詩經通論》所云:“兕性剛好觸,故以其角制為觥飲酒,所以寓鑒戒之意,使人不敢剛而傲也。”可見天子用心是何等良苦啊。如果說儀表華麗是表現諸侯們的外在美的話,那么,溫柔謙遜則是表現他們的心靈美,內外結合,前后相輔,贊美之情,溢于言表。
全詩以周王口吻,運用比興手法,把對諸侯的稱頌祝福和規箴勸諭自然巧妙地結合起來,既不傷諸侯們的情面,又不失宴會和樂的氣氛,如此表現,著實高手。
上一篇:《株林》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桑扈》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