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有臺,北山有萊,樂只君子,邦家之基。樂只君子,萬壽無期!
南山有桑,北山有楊。樂只君子,邦家之光。樂只君子,萬壽無疆!
南山有杞,北山有李。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樂只君子,德音不已。
南山有栲,北山有杻。樂只君子,遐不眉壽?樂只君子,德音是茂。
南山有枸,北山有楰。樂只君子,遐不黃耇?樂只君子,保艾爾后。
《南山有臺》也是請客吃酒通用的樂歌,往往伴著笙曲《由儀》來吟誦,最初是祝禱周王得賢人的詩。作者融匯了民歌的起句,因而增強了詩本身的音樂性。全詩分為五個章節(jié):
開頭一章“南山有臺”的“臺”,即“苔”是草名,也稱莎草,可以做蓑衣。“北山有萊”的“萊”,是萊草,葉嫩可食。“樂只君子”的“只”是語助詞,含有“是”的意思。“君子”,是指賢者。“邦家之基”的“基”是根基。
“南山有臺,北山有萊。”泛指山上長滿了碧綠的莎草和野藜。山有了這樣的覆蓋便得以長存,水土不致流失,而社稷有了賢者,國家也就會安泰,不致滅亡。這些賢者就是國家的柱石和根基,所以詩中說他們是“邦家之基”。國家有了賢者,政治就通達,國家就會長治久安,國君的地位自然鞏固,所以客人預祝國君萬壽無期。
第二章中,“南山有桑,北山有楊。”這里的“桑”是桑樹。“楊”,是楊樹。“邦家之光”的光,是榮光的意思。
漫山遍野一望無際的桑林,碧綠的嫩葉點染著起伏的山坡,間雜著片片白楊,白綠相間,色彩鮮明,其景色的瑰麗是不難想象的。這美的景象無疑是給山增添了姿色。
國家有幾個赫赫有名的賢者,鄰國無不垂青,他們不僅是國家的實力的體現,也是國家的驕傲和光榮,這豈不正是“邦家之光”。
有了賢者輔佐國君,國家就會興旺,國君的地位就會久長,所以客人再次祝禱君主萬壽無疆。
在后三章首句中的“杞、李、栲、杻、枸、楰”和前兩章中的“臺、萊、桑、楊”是更換以后的相應的字,從意義上看還是泛指多種樹木,這些樹木各有特點,各有各的用途,總之都是山上的覆蓋,山離不開覆蓋的保護,覆蓋所依附的又是山。這些樹木當然是山里的寶貴財富。而國君所得到的賢者,也是各種各樣的,他們也都必然會發(fā)揮各自的作用,自然也是國家的財富。國君想成就自己的事業(yè),無疑要靠這些賢者,而賢者能效力還要國君的賞識。正是國君重視人材,能夠發(fā)現人材,使得百姓才有了所謂的父母官,這當然也是周天子的德政,或者是令聞(德音,美好的聲譽)。對于這種德政和令聞,諸侯必然要同聲贊頌,所以詩文第三章中寫到“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樂只君子,德音不已。”不僅贊頌還希望這種德政和美好的聲譽能夠不停的發(fā)展,能夠進一步發(fā)揚光大,這就是“德音是茂”。
自古至今為別人祝禱總離不開長壽和得子,諸候盛贊、祝禱周王時也沒有忘記這一點,詩文第四、第五章寫“樂只君子,遐不眉壽。”、“樂只君子,遐不黃耇。”就是說的長壽,而“保艾(養(yǎng)育)爾后”就是說的得子。
《南山有臺》是小雅中的一篇,它不同于《國風》,也不是民歌,然而它每章都有“起興”句,每一章都復疊,這兩個特點正是民歌所具有的特點,可見其表現形式是和《國風》、民歌一致的,這也說明它和民歌在藝術形式上的密切關系,或者說受到民歌的藝術影響。另外,這種影響不僅僅局限在形式上,在風格上,在現實主義精神上也不難看到這方面的痕跡。
上一篇:《南山有臺》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吉日》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