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圖》的主要內容,《地理圖》導讀
《地理圖》是一幅反映中國全國政區的南宋碑刻地圖,又稱《墬理圖》,墬為地的古字。圖長180厘米,寬98厘米。碑下段有跋文,應有646字,今存566字。碑今存于蘇州市碑刻博物館。據圖上跋文、地名、建置及有關文獻考證可知,原圖為南宋嘉王府翊善黃裳于紹熙二年(1189)所繪,后由王致遠于南京淳祐七年(1247)仲冬在蘇州刻石。此圖沒有畫方,經選點推算,此圖比例尺為1:250萬。圖上未標方向,仍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黃裳(約1147-約1195),字文叔,隆慶府普城(今四川省劍閣縣)人。乾道五年(1169)進士。累官嘉王府翊善。曾經繪制天文圖、地理圖等以教嘉王。嘉王登帝位(即寧宗)后,擢禮部尚書,又兼侍讀。著有《兼山集》等。王致遠(1193-1257),東嘉(今浙江溫州)千石村人,歷任慈溪知縣、湖北路與浙西路提刑、臺州知州等職。《地理圖》由王氏“于蜀司臬右浙”時所得。
《地理圖》為全國政區圖,標地名431個,其中山嶺180座,水系名78條。地圖北面標有“佛頂林衙”、“大石林衙”、“沙陀”、“放馬泊”、“鴛鴦泊”、“落離泊”、“狗泊”、“大鹽泊”等;西面標出玉門關、祈連山、磧石山、岷山、威州和眉山;南面標有海南島等;東面標有山東半島與渤海等。其范圍是較廣的。
《地理圖》中山嶺用疊式曲折線條表示,森林用國畫中繪樹、苔時慣用的占苔法,水系用單線條表示。水系和湖泊的地名用橢圓外框行政建置地名,山名均用矩形外框。
《地理圖》具有下述明顯特點:1、以往地圖往往只孤立地表示山峰,而此圖采用“以山成脈”的表達方法。2、黃河流向精確度達到較高的程度。3、此圖四周標有較多注記文字,如東北部“高麗、新羅、女真、渤海四屬之地”,西南的“驩下都督曰南郡,去京六千七百里,縣四”等。4、長江走向一改失實狀況:上游江寧以東至入海口一段改為向東南斜行,中游彎曲度較準確,上游繪出了長江和岷江合流處以西的流程。5、首次標出珠江的重要支流——東江。圖上也有一些失誤的地方:1、海岸線失真程度較大。2、把長江與岷江在敘州(今宜賓)合流,繪成在盧(瀘)州之南,即今納溪水的位置上合流;將大渡河的北—南走向繪成西-東走向。3、地名錯誤,圖中“湖南路”當為“荊湖南路”,東京道的遂州、銅州寫為才州、同州;上京道的原州、儀坤州寫為元州、宜坤州;中京道的沈州、成州寫為潘州、城州。
參考文獻
- 錢正等:《地理圖碑》,《中國古代地圖集》(戰國至元代),文物出版社,1990。
上一篇:《地文學》的主要內容,《地文學》導讀
下一篇:《備急千金要方》的主要內容,《備急千金要方》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