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的主要內容,《備急千金要方》導讀
《備急千金要方》 又名《千金要方》,簡稱《千金方》,是中醫學方書。唐孫思邈撰,約成書于唐永徽三年 (652)。《唐書·藝文志》最早著錄。本書自宋至現代,中外翻刻版本多達30余種。這些版本大致可分 三類: 一類為經北宋校正醫書局林億等校刊者,一類為未經校刊者,均為30卷本;再 一類為明代道教徒根據早期《道藏》本和北宋校刊本等析編的93卷本。現存主要版本有明嘉靖二十 二年(1543)小丘山房刻本、明萬十六年(1588)刊本、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 吳氏重刻本、明劉氏慎獨齋刻本、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刊本、《四庫全書》本、日本天明六年 (1786) 西宮園藏版、日本嘉永二年(1849)江戶醫學影北宋本。人民衛生出版社于1955、1982年兩次出版影印本。
孫思邈(581—682),世稱孫真人,隋唐間京兆華原(今陜西耀縣)人,著名醫學家。自幼多病,家境貧困。但仍發憤攻讀經、史和醫書。二十歲后即以醫名于鄉里,且博通經史百家,朝廷曾聘為國子博士,不就。長期居住民間,采種中藥、鉆研古代名醫名著,訪求流傳在民間的醫療經驗,常因一方一藥而求教于千里之外。為人治病,不問貴賤,不分親疏,一心救治。其高尚的醫療道德和嚴謹的治學態度為后世所贊譽,成為醫家之師表。孫氏鑒于古代諸家醫方散亂浩繁,求檢至難,乃采集唐以前醫藥學文獻,結合個人經驗,刪裁繁復,以“人命至貴,重有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故名其書為 《備急千金要方》。另撰有《千金翼方》。
本書30卷,約40萬余字。卷1為序例,列“大醫精誠”、“大醫習業”及本草、制藥等內容,相當于總論;卷2—卷4為婦科病; 卷5為兒科病; 卷6為七竅病;卷7—卷8為諸風腳氣;卷9—卷10為傷寒;卷11—卷20為臟腑病論,五臟五腑各列1卷;卷21 為消渴淋閉諸癥;卷22為疔腫癰疽諸外科病癥;卷23為痔漏;卷21為解毒并雜治; 卷25為備急諸術; 卷26—卷27為食治并養性; 卷28為平脈; 卷29—卷30為針灸孔穴主治。全書總計233門,合方論5000首。
《千金要方》在醫學上的貢獻,一是集唐以前醫學成就之大成。該書雖以醫方名書,實為對《內經》以后至唐代初期醫學成就的系統總結。書中既包括了前代醫著的基本內容和前代醫家的寶貴經驗。也收錄了當代群賢、少數民族、文人學士、官僚、宗教界和國外傳入的良方,且注明出處。其中保存了今已失佚的許多古代著名醫家的著述內容。二是對疾病的認識和治療達到新的水平。書中強調霍亂皆因飲食,非關鬼神;對糖尿病要隨時注意預防化膿性感染; 骨關節結核的好發部位多在小兒及成人的大關節; 對腳氣病史的論述及創用谷白皮粥、赤小豆湯以預防; 用動物之靨 (甲狀腺)治地方性甲狀腺腫;用動物之肝治療夜盲癥;自家血膿接種以防治癤病等免疫法的應用等,都顯示了當時醫學發展的最高水平。三是奠定了疾病分科和分類的基礎。書中將婦兒疾病列于總論之后、諸科之前,顯示了作者對婦兒疾病的重視。其對婦女經帶胎產諸病和小兒護養、兒科疾病的系統論述,奠定了中醫婦兒科成為專科的基礎。書中對內科疾病以臟腑寒熱虛實為綱,分門論述,成為后世按系統分類的先導。四是奠定了中醫倫理學的基礎。書中之 “大醫精誠”、“大醫習業”,強調醫生必須具備崇高的醫療道德和嚴肅認真的治學精神。五是發展了唯物的養生長壽學說。反對服石追求長生不老的幻想,提倡吐故納新的“靜功”和熊經鴟引的“動功”相結合。并輔以食治、勞動和講求衛生,使養生學與老年病的防治相結合。六是闡明“針灸孔穴主對法”,實為針灸治療的臨床手冊。書中強調針、灸、藥并用,并總結出療效較高的“阿是穴”,至今仍為臨床廣泛應用。
本書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對中醫學發展作出卓越貢獻。早在宋代,整理研究醫學文獻的著名學者林億就曾贊譽本書:“上積文字之初,下訖有隋之世,或經或方,無不采摭,集諸家之秘要,去眾說之所未至。”清代著名醫學家徐大椿,雖極力宣揚《內經》和張仲景的絕對權威,貶低后世的醫學發展成就,也不得不承認本書“用意之奇,有藥之功,亦自成 一家,有不可磨滅之處。”現代有的醫學史學者稱之為我國歷史上第 一部臨床醫學百科全書。
《千金要方》對后世醫學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尊崇其學術思想的醫家代不乏人。歷代除大量的復刻本外,宋代曾刻立石碑四塊,精選本書中重要醫方,刻在石碑兩面,以廣拓印流傳。清代張璐對本書進行了詳注,名為《千金方衍義》,其后此書復刻達十余次,在清代流傳很廣。《千金要方》對日本等許多亞洲國家的醫學發展,也有明顯影響。日本在10世紀的醫學巨著《醫心方》、朝鮮在15世紀的醫學巨著 《醫方類聚》以及《東醫寶鑒》等,均以《千金要方》為重要參考資料。1974年日本還成立了《千金要方》研究所,重新影印了其珍藏的近千年的抄本,作為 “人類之至寶”,贈送發行世界各國。此外,近代美國學者從煉丹術角度,德國學者從醫學倫理學方面,分別對孫氏及其 《千金要方》作了研究。
上一篇:《地理圖》的主要內容,《地理圖》導讀
下一篇:《備急灸法》的主要內容,《備急灸法》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