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彼旱麓①,遙望旱山那山麓,
榛楛濟濟。密密叢生榛與楛。
豈弟君子②,平易和樂好君子,
干祿豈弟③。品德高尚有福祿。
瑟彼玉瓚④,祭神玉壺有光彩,
黃流在中。香甜美酒流出來。
豈弟君子,平易和樂好君子,
福祿攸降。祖宗賜你福和財。
鳶飛戾天⑤,鷂鷹展翅飛上天,
魚躍于淵。魚兒跳躍在深淵。
豈弟君子,平易和樂好君子,
遐不作人。培養人才萬萬千。
清酒既載⑥,擺好清醇美味酒,
骍牡既備。備好紅色大公牛。
以享以祀,虔誠上供祭祖先,
以介景福⑦。祈禱神靈把福求。
瑟彼柞棫⑧,密密一片柞棫林,
民所燎矣。砍下燒火祭神靈。
豈弟君子,平易和樂好君子,
神所勞矣⑨。神靈保佑百事成。
莫莫葛藟⑩,茂密葛藤長又柔,
施于條枚(11)。蔓延纏繞樹梢頭。
豈弟君子,平易和樂好君子,
求福不回(12)。不違祖德把福求。
(采用程俊英譯詩,有改動)
[注釋]①旱:山名,在今陜西省南鄭縣。②豈弟:即“愷悌”,和樂平易。③干祿:求福。④瑟:鮮亮凈潔。玉瓚:即圭瓚,天子祭神時所用的酒器。以玉圭為柄,柄的一端有勺,用來灌酒祭神。⑤戾:至。⑥載:陳設。⑦介:求。景:大。⑧瑟:眾多的樣子。⑨勞:勞來,保佑。⑩莫莫:茂密的樣子。(11)施(yi):蔓延。(12)回:違背。也可解作邪僻。
[賞析]這首詩的內容較為單一:贊頌君子祭神得福。這位君子舊注說是周文王。清姚際恒又根據詩意作了進一步的論證:“此篇與上篇(《棫樸》)亦相似,大抵詠其祭祀而獲福,因祭祀及其助祭者以見其作人之盛,則謂文王為近也。”(《詩經通論》)上述說法是可信的。
詩以“瞻彼旱麓,榛楛濟濟”——旱山腳下榛樹楛樹長得茂盛繁密,作為起興,這與下文的君子祈神求福,在思想義理上有無關聯呢?對此,吳闿生在《詩義會通》中引用了《周語》的闡釋:“旱麓之榛楛殖,故君子得以易樂干祿。若夫山林匱竭,榛麓散亡,藪澤肆既,民力凋盡,田疇荒蕪,資用乏匱,君子將險哀之不暇,而何易樂之有?”他并認為這段解說“發明義蘊,甚為切盡”,也就是說,這二句起興與君子的和樂得福,是有著內在的因果關聯和象征作用的。它說明,只有政治清明、生產發展、財用豐足,君子才能快樂平易求福得福。這樣的理解我們是可以作為參考的。
全詩共六章,反復頌揚了君子的祀祖得福,并對供酒獻牛的祭祀儀式,也作了一些賦敘。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第三章。它與《棫樸》篇第四章“倬彼云漢,為章于天。周王壽考,遐不作人?”在寫法和用意上都很類似。這壯麗的景觀,不僅象征著如日東升的大周前程,而且也使得這首較為平淡的詩作光彩陡增。詩人把大自然中活潑潑的生命的搏動,熔鑄于精美的藝術形象之中。它的影響則廣施于后世,唐代詩僧玄覽“大海從魚躍,長空任鳥飛”的名句淵于此。
上一篇:《旱麓》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月出》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