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樓春》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龍邱白云道人編輯,四卷二十四回; 成書年代不詳,似為清代前期作品; 存嘯花軒刊十二回本,煥文堂刊本,恒謙堂刊本,后兩種刊本均題 “晚翠堂批評”。
本書敘述唐代宗年間,京都城外集賢村書香世家子弟邵卞嘉,淡漠功名,熱衷于飲酒作詩、扶貧濟困、廣交朋友,人稱“小孟嘗”。時逢春日,邵卞嘉與友人至郊外赴“撲蝶會”,河北書生盧杞途經此地應邀赴會。盧杞容貌丑陋,且無詩才,遂遭眾人哂笑; 盧杞認為邵卞嘉有意譏諷他,遂憤然離去。江西建昌府麻姑山相士李偓善卜吉兇,人稱“玉口神”。李偓與饒州施弘德父子進京賣貨,途中施氏父子貨物被強賊搶劫; 邵卞嘉救助施氏父子,并設計破案,使強賊落網,施氏父子感恩戴德。邵卞嘉有子名十洲,少年英才; 邵卞嘉攜十洲進京赴試,與李偓相遇。李偓預言邵十洲將高中榜首,但邵家將有災禍,邵氏父子應分離十六年方可避免滅頂之災; 雖遭此難,但邵家當有三代榮華,十洲將有奇特姻緣。李偓授錦囊于邵氏父子,以備屆時拆閱。邵十洲試畢果中解元,此時盧杞已居相位,得知十洲乃邵卞嘉之子,遂欲報昔日蒙羞之仇。盧杞上本誣陷邵卞嘉、李偓結黨潛伏,充任外藩耳目,意欲作亂?;实巯铝罹儾渡?、李等人,邵卞嘉已遵李偓之囑舉家赴淮安府避難。淮安知府樂為善本是邵卞嘉之盟兄,為救卞嘉脫險,毅然棄官與卞嘉按照李偓錦囊之計赴焦山。邵卞嘉等在焦山與李偓重逢,李偓將卞嘉等送至饒州施弘德處暫避,又作法將男扮女裝的邵十洲送至常州。
邵十洲易名“文新”,拆閱李偓錦囊之計后至嘉興福善庵避難。致仕黃尚書之女玉娘隨母親入庵燒香,深愛文新之詩才,便接文新回府為伴。文新將署名“邵十洲”所作之詩集向玉娘及其婢女翠樓展示,玉娘對十洲詩作十分欽佩。文新向玉娘主婢言明真相,三人私合。玉娘表妹霍春暉亦喜文新詩才,請其至府中作客; 春暉之父兵部尚書霍達因邵卞嘉案牽累,被捕押解入京。途中,霍達夢知文新即十洲,遂將春暉許配文新,文新和春暉在舟中成婚?;暨_病亡,文新和春暉奉旨與霍夫人往潮州居住。十洲離家不歸,玉娘、翠樓后各生一子,處境艱難;高知縣保護十洲二子,將二子接入縣衙撫養,并為之取名為高邵才、高邵學。春暉在潮州亦生一子,名霍繼祖。多年后,文新思念父母及玉娘、翠樓,遂外出尋訪; 途徑南昌青蓮庵卻被眾尼僧留居,文新拆閱李偓所贈錦囊,得知將在此庵滯留九年,遂與眾淫尼盡情淫亂。后文新獲救脫離孽海,此時盧杞已遭貶而亡。文新按李偓錦囊之計易名入京參加會試,與邵才、邵學、繼祖同登金榜,卻不知原為父子。沿海倭寇、海盜騷擾,文新奉旨任江南四省都御史抗擊倭寇。文新在金山重逢李偓,在鎮江與雙親相會,至嘉興與玉、樓、春團聚,與三子相認。文新在李偓鼎力相助下大破倭寇,奉旨恢復本名。邵十洲富貴兩全,隨李偓仙游后返家與三妻共享榮華。
《玉樓春》以邵卞嘉一家的悲歡離合為結構框架,以邵十洲的戀情、婚姻為敘事主線,展示了封建社會中權奸橫行,民眾水深火熱的黑暗狀況。
作者對權奸當道的腐敗政治予以無情地抨擊。小說中無德寡才的河北書生盧杞心胸狹隘而又十分自負,對邵卞嘉多年前的誤解卻成為他身居宰相官職后實施報復的動機; 盧杞不能容忍邵卞嘉之子考中解元,遂假公濟私,誣陷邵卞嘉等企圖謀反,以致邵卞嘉攜家遠避,骨肉分離。作者筆下的邵卞嘉風流多才、漠視功名而又常常扶危濟困,與盧杞的奸惡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作者的用意十分明顯:在當時的腐敗統治下,邵卞嘉式的德才兼備的賢達之士報國無門,只能縱情詩酒、超然世外,以獨善其身; 而盧杞式的無德寡才的卑鄙之徒卻能夠升官發財、飛黃騰達,占據國家要津。這樣,作者在客觀上亦把筆鋒指向了封建皇帝: 盧杞之輩得到重用,得逞虎狼之威,無疑是皇帝昏聵所致。正是因為皇帝的昏庸,僅憑盧杞的謊言即下令逮捕無辜者,所以,盧杞方能有恃無恐,行文各地官府追捕邵卞嘉。正是因為皇帝的昏庸,盧杞方能把持朝政,專橫殘暴,先將忠正老臣、兵部尚書霍達押解入京,以致霍達病亡途中,拋下孤妻寡女; 后又將敢于上本彈劾其罪行的高知縣削職為民,遣返原籍。正是因為皇帝昏庸,方使盧杞等奸佞當道,邵卞嘉冤沉苦海,無可申訴,只能顛沛流離,四處避難,骨肉離散竟達十六年。作者在描寫盧杞飛揚跋扈、作惡多端的同時,也描寫了在權奸淫威下的不肯屈服者: 淮安知府樂為善為救邵卞嘉,寧愿棄官而去; 兵部尚書霍達因邵案牽累,大難臨頭之際,仍將女兒許配邵十洲為妻,卻決不出賣善良之后; 高知縣撫養邵十洲兩子,教其讀書,并參劾盧杞,被削職為民亦無所畏懼。作者用欽佩、贊賞的態度刻畫了這幾位清正官吏的形象,意在褒揚忠正、針砭奸惡。
作者把宰相盧杞作為黑暗統治的代表人物來描寫,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歷史的真實狀況; 但作者將盧杞的罪惡歸咎于其個人品格的卑劣,則明顯表現出作者的傳統政治觀念。以儒家政治思想為核心的傳統政治觀念強調個人道德品質的修養,主張“內圣外王”,遂有“修齊治平”之論;但過分強調道德的作用而忽視政治制度的決定性因素,則是這種傳統政治觀念的重大缺陷。盧杞道德品質低劣確是其行兇作惡的原因之一,但正是封建專制制度為盧杞式的人物提供了政治舞臺,使其人性中的邪惡部分得以惡性膨脹。正是后一種因素使書生盧杞成為奸相盧杞,使品德高尚的邵卞嘉亦難以避免不幸的遭遇。因此,對歷史進程及歷史人物,不應僅僅作道德評價。作者對皇帝的昏庸有所觸及,但作者并未直接抨擊皇帝的罪惡,這主要不是作者為避免政治迫害而采用的曲筆,而是基于作者的基本政治立場; 皇帝是好皇帝,只是被奸臣所蒙蔽。這一點,在小說的結尾表現得最為清晰。揭示作者的思想局限,并非欲苛求古人,因為歷史的局限畢竟難以超越;指出這一局限的目的,意在提醒讀者這種政治觀念在古代小說中十分普遍,以忠奸相爭為題材的小說尤其突出; 因為這種政治觀念作為一種文化積淀,曾長期影響著民眾的思想,且深入人心。
作者表現黑暗的社會現實狀況時的心態是復雜和微妙的,需仔細甄別。作者將邵卞嘉一家的不幸遭遇歸之于宿命,并塑造了一個神秘莫測、神機妙算的麻姑山相士李偓的形象。李偓預知邵家將骨肉分離之禍,遂惠賜錦囊數個,令邵氏一家依綿囊妙計行事。于是,每到關鍵時刻,邵家父子拆閱錦囊之計便可度過難關; 邵家父子遇險時,李偓又往往驀然出現,助邵家父子化險為夷; 甚至最后邵十洲率官軍抗倭,也需這位神異相士鼎力相助,方能取勝。這種描寫,把普通人的悲慘遭遇變成不可抗拒的命運的力量使然,使作品對黑暗現實的揭露和抨擊大為減色,并令讀者因作品中的這種怪異色彩而迷惑。但是從作者的這種精心設計的情節中,又可透視其隱秘的心態: 作者對遭受不幸的普通人雖深切同情,但又感到無可奈何;對社會中正義力量與邪惡勢力的搏斗缺乏信心,甚至不無失望之情。的確,在封建王朝尚未衰敗之際,罪惡的力量相對強大,正義的力量相對弱小,普通民眾的反抗亦收效甚微。因此,作者借助神秘力量為蒙冤者伸張正義,為反抗者壯大聲色,給遭受迫害而無力反抗者以安慰,給無惡不做者以警示。作者亦深知乞求神秘力量的護佑畢竟是虛幻的,這種描寫只能表達一種強烈的、善良的愿望,因之對李偓的形象塑造也是有分寸的: 李雖神機妙算,但只能指導邵氏父子如何躲避迫害,而不能使邵氏父子免遭骨偓肉分離之苦難; 李偓雖有法術,卻不敢與奸相盧杞正面沖突,只是在危險關頭救助邵氏父子。作者的這種頗有分寸的描寫,無疑源于對現實社會的清醒認識。
《玉樓春》的主要情節是邵十洲與玉娘、翠樓、春暉的戀情和婚姻生活。邵十洲易名改扮女裝避難,與玉娘、翠樓一見鐘情,私結情好,是當時青年男女相戀情形的一種真實寫照。在封建社會中,玉娘式的少女被傳統倫理道德禁閉在深閨之內,她們極少接觸異性,“一見鐘情”遂成為少男少女的普遍戀愛方式,這在古代戲曲、小說中屢有演敘。玉娘、翠樓與邵十洲私自結合,無疑是一種大膽的背叛行為,而在青年男女為爭取愛情和幸福而向傳統倫理道德挑戰時,青年女子所要承擔的壓力更加沉重。玉娘和翠樓的形象又與其他小說中的青年女性形象不同,她們不僅敢于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而且敢于為此付出代價、經受生活的磨折。邵十洲與霍公共赴家難,玉娘和翠樓各生一子,這使她們陷入巨大的困境之中。玉娘和翠樓面臨的危險可想而知,幾經周折,玉娘和翠樓之子被高知縣收養,二女方免悲劇結局。玉娘和翠樓是幸運的,但這種幸運在當時又是極為少有的,這實在也是作者的同情之筆。
邵十洲與玉娘、翠樓的結合具有某種浪漫色彩,但十洲與春暉的結合則是在患難之中、危急之時,所有的是更多的傷感與沉重的責任。春暉與十洲亦屬一見鐘情,但霍家的滅頂之災卻成全了這對有情人。春暉的婚姻既是自己的選擇,又是由其父作主,雖然她與十洲成為患難夫妻,但沒有遭到傳統倫理道德的巨大壓力。春暉雖遭家難,但有邵十洲的強力支撐和感情撫慰,她仍然是幸福的。相比之下,玉娘和翠樓則面對強大的封建禮教,獨自默默地抗爭,她們追求愛情和幸福的果敢與堅韌,也就更加令人欽佩。
作者是把邵十洲作為風流才子的形象塑造的。作者將邵十洲與玉、樓、春的戀情和婚姻視為奇異姻緣,而把邵十洲在青蓮庵與眾尼僧淫蕩九年之事,視為風流韻事。小說第十六回用全部篇幅描寫邵十洲與尼僧的淫情,其間頗有穢筆。作者稱邵十洲有九年花魂債要償還,邵十洲的狂蕩行為是為了教訓眾淫尼。這顯系作者為掩飾其鄙俗的審美趣味而設的托辭。作者將愛情與淫情混為一談,使邵十洲成為一個沾花惹草、放浪形骸的花花公子的形象,并認為這就是風流才子的品性。這種描寫,既使得玉、樓、春三位女子的形象遭到褻瀆,又使得小說前半部塑造的多才癡情的書生形象遭到破壞,因而最終否定了這幾位青年男女為追求愛情與幸福所做的種種努力、所付出的沉重代價。作者對邵十洲形象的塑造是失敗的,這與作者的思想意識和庸俗情趣有著直接關聯。
《玉樓春》屬“才子佳人”類小說,但其中又類雜有忠奸相爭的內容,具有一定的神仙怪異色彩。小說對封建社會的政治狀況及風土人情有所表現,具有某種認識價值。本書結構完整,語言流暢,敘事寫人也較生動; 但小說在藝術上缺乏創意,未脫“才子佳人”小說格套,雖顯系《金瓶梅》之仿作,但不僅思想價值和藝術水平難望其項背,而且與同類小說如《雪月梅》等書相比,亦大為遜色。
上一篇:《玉支磯》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下一篇:《王陽明先生出身靖亂錄》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