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罭之魚①,捕魚要用細眼網,
鱒魴②。捕的盡是鱒和魴。
我覯之子,我的貴客不尋常,
袞衣繡裳③。身穿龍衣和繡裳。
鴻飛遵渚④,鴻雁沿著水洲飛,
公歸無所⑤?貴客豈是無處歸?
於女信處⑥。暫借你處住一回。
鴻飛遵陸,鴻雁沿著高原飛,
公歸不復⑦,貴客西歸不再回,
於女信宿。暫住兩宿莫推諉。
是以有袞衣兮⑧,藏起繡龍禮服啊,
無以我公歸兮⑨,莫讓貴客西歸啊,
無使我心悲兮!莫使我心傷悲啊!
[注釋]①九罭(yu):捕捉小魚的細眼網。九,虛數,言其多。②鱒、魴:鱒,鱗細,眼赤之魚;魴,鱗銀灰色,尾赤之魚。鱒、魴,“皆魚之美者也”(《詩集傳》)。詩中以魚喻客人之尊貴。③袞(gun)衣:繪龍之上衣,古代王和公侯的禮服。④鴻:大雁。渚(zhu):水中小沙洲。⑤無所:聞一多《風詩類鈔·乙》:“無所,無定處。”⑥女:通“汝”。信:《毛傳》:“再宿曰信。”⑦復:再來。⑧有:《風詩類鈔·乙》:“有,藏之也。”⑨以:使。
[賞析]公元前1115年,周公東征,至公元前1113年,平定了殷朝統治者殘余勢力的武裝叛亂,并實行了安民措施。因此,周公深為東人愛戴。周公西歸,東人熱情挽留。《豳風·九罭》一詩,就是東人贊美周公,挽留周公的詩篇。清人方玉潤說:“此東人欲留周公不得,心悲而作是詩以送之也。”(《詩經原始》)
全詩分為四章,前三章均以《詩經》中常用的興的手法開頭。《詩經》中的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朱熹《詩集傳》),與詩中所表現的主題雖不一定有意義上的聯系,但有的往往興中含比,觸類而通,言有盡而意無窮。《九罭》詩中的起興的詩句就有比況之意。首章以“九罭之魚,鱒魴”起興,并以鱒魴之類大魚來比喻來客之尊貴。次章和第三章分別以“鴻飛遵渚”、“鴻飛遵陸”起興,并用鴻雁或沿水洲遠飛或沿高地翱翔,以喻貴客西歸。詩的末章用的是賦的表現手法。“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朱熹《詩集傳》)“賦可以是敘事,描繪,可以是設問,對話,也可以是抒情,或者發議論。”(程俊英《詩經譯注·前言》)《九罭》最后一章就是用賦的表現形式來抒發詩中主人公留戀貴客之深情。他請貴客藏起身穿的袞衣,竭力挽留貴客莫離去,匆匆離去將使自己萬分憂傷。心中的愿望,以直吐為快。
詩中還以袞衣繡裳代指人物,用以隱喻貴客的尊貴的身份。這樣用衣冠以代指人物的表現手法,能收到寓繁于簡,以少總多,避免重復,啟迪聯想的藝術效果。它為后來詩歌創作提供了可貴的經驗。許多詩從中吸取營養,豐富了自己的創作。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人們可以從太守的穿戴,想見他狩獵時豪情滿懷的風貌。李清照《永遇樂·落日熔金》:“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人們也可以從詩人當時插戴的飾物,想見她在南渡前豪華的生涯。
《九罭》一詩的篇章結構,基本上采用《詩經》中常用的反復詠嘆的形式,詩中第二、第三章大體上是重復的,只換了少量字,句法結構幾乎相同。這樣的形式,有助于反復抒發感情,使詩中所表達的留戀貴客之情具有韻味回蕩之美。
上一篇:《九罭》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二子乘舟》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