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爰采唐矣?
沫之鄉(xiāng)矣。
云誰之思?
美孟姜矣。
期我乎桑中,
要我乎上宮,
送我乎淇之上矣。
(唐、鄉(xiāng)、姜、上,陽部;中、宮,東部。)
爰采麥矣?
沫之北矣。
云誰之思?
美孟弋矣。
期我乎桑中,
要我乎上宮,
送我乎淇之上矣。
(麥、北、弋,之部;中、宮東部。)
爰采葑矣?
沫之東矣。
云誰之思?
美孟庸矣。
期我乎桑中,
要我乎上宮,
送我乎淇之上矣。
(葑、東、庸,東部;中、宮,東部。)
[譯文]
想采菟絲去何方?還是去那沫鄉(xiāng)老地方。心中愛誰想哪個?美麗姑娘叫孟姜。和我相約在桑中,邀我私會在上宮,又到淇水把我送。
想到何處去割麥?還是到那沫鄉(xiāng)北。相思的那位她是誰?名叫孟弋的大姑娘。和我相約在桑中,邀我私會在上宮,又到淇水把我送。
想采蔓菁去何方?還是去那沫鄉(xiāng)東。心中愛的是誰啊?美麗姑娘叫孟庸。和我相約在桑中,邀我私會在上宮,又到淇水把我送。
[評介]
《桑中》三章,章七句。《詩序》謂“刺奔也。衛(wèi)之公室淫亂。男女相奔,至于世族在位,相竊妻妾”。又《左傳·成公二年》:“夫子有三軍懼,而又有‘桑中’之喜,宜將竊妻以逃者也。”與《詩序》所說相同。這是舊說,舊的思想觀點,現(xiàn)代學(xué)者不從。當(dāng)代研究者則認(rèn)為這是一首古代情歌。從詩的內(nèi)容看,當(dāng)然不是什么“刺”,倒有點近乎美,是歌詠男女私會密約的詩。詩人描寫一位小伙子對愛情的美好回憶,回憶她曾經(jīng)約我在桑中,又到上宮私會,還到淇水邊游玩,詩中還反復(fù)詠唱我就愛這位約我、等我、送我姓姜的美麗大姑娘,完全沉浸在幸福的回憶之中,極為生動地表現(xiàn)出小伙子的憨厚、純樸的性格和發(fā)自肺腑的真情,又有一種甜蜜感。詩中的美孟姜、美孟弋、美孟庸,我看就是詩人想象中的理想的美女,詩中寫成三位姑娘完全是為了葉韻。為了保持詩的風(fēng)格和詩的音節(jié)美,在譯詩時,仍然按原詩的形式處理,又譯成三位姑娘的名字。
這首情歌,在藝術(shù)上也很有特色。一是在詩中設(shè)問作答。各章兩問兩答,表現(xiàn)出他們互相撩逗的喜悅之情。如每章“云誰之思”,是問,“美孟姜矣”、“美孟弋矣”、“美孟庸矣”是答,通過設(shè)問修辭手法的運用,使其更加形象,更有感染力。二是全詩三章,均以“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作結(jié),三句一排,寫出期、邀、送的私會全過程和熱戀時刻的回憶,實際上是在頌揚(yáng)他們真摯的愛情,在情感、行為上都是大膽的、奔放的。清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眉評:“三人、三地、三物,各章所詠不同,而所期、所要、所送之地則一,章法板中有活。”
上一篇:《株林》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棫樸》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