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謂河廣? 誰說黃河寬又寬?
一葦杭之。① 過河筏子蘆葦編。
誰謂宋遠? 誰說宋國遠又遠?
跂予望之。② 抬起腳跟望得見。
誰謂河廣? 誰說黃河寬又寬?
曾不容刀。③ 難容一只小小船。
誰謂宋遠? 誰說宋國遠又遠?
曾不崇朝。④ 走到宋國吃早飯。
(余冠英譯)
【注】
①杭:通“航”,渡過。②跂(qi):通“企”,踮起腳跟。予:而。③曾(ceng):乃。刀:小船。④崇朝:“崇”即“終”,“朝”音zhao,從天明到早飯時叫終朝。
《河廣》詩兩章是客居衛國的宋人所作,表現了思念宋國渴望回歸的強烈而深沉的感情。
衛國遷漕以前,都城朝歌,與宋國之間隔著華夏第一大河——黃河,存在著一定的距離。空間的距離隔不斷客居者對故國的思念,他渴望回到宋國,在他心目中,那寬廣的黃河并不算寬廣,那相隔的距離并不算遙遠,他的心與故國緊緊相連。他思之過切,便用主觀意愿來否認、抵制、“戰勝”客觀現實。也就是“遠望可以當歸”之義。首章首句“誰謂河廣?”雖是問句,卻滿含否認的意思,急切之情躍然而出。緊接著“一葦杭之”作出了極為夸張的回答。莽莽黃河,巨浪滔滔,古來難渡。而“一葦杭之”的回答竟是那樣地干脆果斷,仿佛作者深信不疑似的。其實他并非深信不疑,他是希望能如此而已。以下又以問句提起思緒。說宋國遙遠,也是作者感情上不能接受的,因此他故意提出來予以斷然否定,并夸張地說踮起腳跟就看得見。其實,他不踮腳跟也看得見,宋國就在他心中,宋國就在他眼前,他時時刻刻在思念,他時時刻刻都看得見。詩較為含蓄表現了有國難投之苦。
第二章的思想內容、構思、表達都與第一章類似,唯答句均采用否定句式,用容不下小船來否認河廣,用不消一個早上來否認宋遠,與前章采用肯定句式作答可收異曲同工之妙。
全詩只反復否認“河廣”“宋遠”,語言上不出一個“思”字“歸”字,但思念回歸之情卻十分急切、濃烈。“詩言志”,本詩卻“志”在“言”外,在表現手法上,與《詩經》中多數詩篇直抒情意有所不同。
兩章短詩,不用比興,劈頭便問,四問四答,結構緊湊,頗具粗獷風格。
一說此詩為宋襄公之母歸衛后思宋或思子之作,恐未必然。
上一篇:《沔水》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河廣》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