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二)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三)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四)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五)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六)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注釋〕 氓(méng):男子代稱。蚩蚩(chī):老實的樣子。 布:古錢幣名。 愆(qiān):誤。 將(qiāng):請。 垝(ɡuǐ):毀、破。垣:墻。 復關:詩中為男子住所,指代男子。 體:卜筮所得卦兆。咎:災禍。 賄:財物。遷:指用來裝運嫁妝。 沃若:形容潤澤。 于(xū):通“吁”,感嘆詞。 葚(shèn):桑樹果實。 耽:沉溺、迷戀。 說(tuō):通“脫”。 徂(cú):到。 湯湯(shānɡ):大水急流的樣子。 漸:同“濺”。 爽:差錯,過失。 罔極:無準則。 靡:無,這里意為不怕。 靡有朝:非一日。 咥(xī):大笑的樣子。 躬:這里意為獨自。悼:傷感,悲傷。 隰(xí):濕地。泮(pàn):岸。 總角:束發成角,指兒童。 晏晏:快樂。 已:這里表示情義斷絕。
〔鑒賞〕 《氓》出自《衛風》,是《詩經》中著名的棄婦詩。詩人以第一人稱的寫法,敘述“我”與“氓”從相戀、允婚到婚后受虐待,最后被“氓”拋棄的過程,表現了她對愛情的熱烈追求與剛烈性格,同時也抒發了她對負心男子的怨憤和抗議。在那個年代,女子擺脫媒妁之言,自主選擇婚姻不合傳統的做法,所以《毛詩序》對此很是垢病:“宣公之時,禮義消亡,淫風大行。男女無別,遂相奔誘,華落色衰,復相棄背。或乃困而自悔,喪其非偶,故序其事以風焉。美反正,刺淫泆也。”我們認為“悔恨之意”是有的,“刺淫泆”則未必。
全詩共六章。第一章運用賦的手法,詳細交代“氓”與“我”從見面到相戀、訂婚的過程。在求愛伊始,“氓”的狡猾多變的性格就初露端倪,表面上憨厚老實,以賣絲為名試圖“我謀”,即“謀我”、接近“我”, 向“我”表達愛慕之意。女主人公對氓也很有好感,所以“送子涉淇,至于頓丘”,滿懷羞澀的初戀少女,大膽地送了意中人一程又一程,渡過了淇水,到了頓丘。經過一段時間的熱戀,氓急切地希望早結良緣,可羞澀的少女遲遲沒有應允。此時的女主人公尚未被耳鬢廝磨的激情沖昏頭腦,“匪我愆期,子無良媒”。那個年代,私定終身而非明媒正娶,不但在夫家受到歧視,而且在社會上也會遭到別人的恥笑。面對氓的苦苦追求,她終于讓步了,“將子無怒,秋以為期”,天真的少女是癡情的,可癡情女子負心漢的命運她能擺脫嗎?允婚之后,熱戀中的少女急切地期盼戀人的到來,第二章同樣采用賦的手法,生動細膩地寫出了癡情少女此時的心理變化。“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忽而哭泣,忽而歡笑,如醉如夢。終于她不再堅持“良媒”,只是占卜了一下,“體無咎言”,即卦兆為吉象,于是氓用車把新娘和嫁妝接回了家。
第三章與文中前后幾章不同的是不再以賦敘事,而是運用興中有比的方法,傾訴女主人公滿腔的怨憤和悔恨。“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桑葉正肥滿樹枝,綠沁人心色可餐,斑鳩呀斑鳩,切勿心貪食桑葚,桑葚味美卻醉人。起興的這幾句詩看似與女主人公的命運無關,實則二者有著驚人的相似。“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貌美動人的少女呀,莫為男子太迷戀。男子戀時誓旦旦,事后幾多負心漢。女子癡情難解脫,欲斷舊情難上難。以斑鳩因貪心食桑葚而醉,與少女對男子過于癡情終于被拋棄相比。女主人公的傾訴并未到此結束,而是越來越激動,越來越悲憤。下一章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與自己年老色衰而被冷落、拋棄作比,氓終于當了負心漢。第五章回憶起自己在氓家“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自己不但日夜勞作,而且對待氓也是百依百順,但對方卻“至于暴矣”,原來的恩恩愛愛現在變成了冷言冷語、拳腳相加而終于被遺棄,更在傷口上撒鹽的是“兄弟……咥其笑矣”。朱熹評論說“蓋淫奔從人,不為兄弟所齒,故其見棄而歸,亦不為兄弟所恤,理固有必然者,亦何所歸咎哉,但自痛悼而已”。但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是否有“良媒”,而是詩中女主人公所總結的“士也罔極,二三其德”,看來朱熹的眼光還不如普通婦女來得深刻。
最后她回憶起熱戀時氓“及爾偕老”的誓言,孩提時“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往日的歡笑與甜蜜與眼下“老使我怨”、“不思其反”形成極大的對比。“淇則有岸,隰則有泮”,對氓的怨恨是無窮無盡的,女主人公更發出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堅決抗議,既然你違背誓言,我就與你義斷情絕。
被遺棄而并不灰心,悔恨而并未絕望,女主人公剛烈形象的成功塑造是本詩的卓越成就。這是因為詩人除了成功運用了賦、比、興的手法之外,還注意了人物性格、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前后對比、呼應,比如對氓的狡猾奸詐性格的細膩刻畫、氓對待女主人公的態度的前后變化。可以說,《氓》是一首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完整的敘事詩。現在讀來,女主人公悲憤的抗議仿佛仍在人們耳邊回響。“士也罔極,二三其德”,我們只有注重德行修養,才能從根本上給每一位婦女、每一個家庭帶來永遠的幸福。
上一篇:《檀弓下》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泰伯》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