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即古詩、古體詩,唐人將效前人之作的作品稱為古風。由《詩經》中的“國風”引申而來,其平仄多不入律。另外,唐代以后詩人們作古體詩,與格律詩相對,往往稱之為“古風”,或在題目上標明“古風”。
古風可分三類:“歌”、“行”、“吟”。歌行體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種形式,后成為古體詩歌的一種體裁。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雜言,富于變化。它的特點是不講究格律,任由詩人創作興致所至。抒發感情,句數多少不限,可以說是句式整齊的“自由體”詩。但極富音韻之美,朗朗上口,略求押韻而不無頓句,是古代詩文中極有特色的一類。明代文學家徐師曾在《詩體明辨》中對“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釋:“放情長言,雜而無方者曰歌;步驟馳騁,疏而不滯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在古風中,以“歌”命名的如白居易的《長恨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車行》等;以“歌行”命名的如高適的《燕歌行》。
古風的主要藝術特點如下:
(1)篇幅可長可短。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共十八句,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有二十四句,白居易的《長恨歌》竟有一百二十句。杜甫的《兵車行》有三十七句,白居易的《琵琶行》則有八十八句。
(2)保留著古樂府敘事的特點,把記人物、記言談、發議論、抒感慨融為一體,內容充實而生動。例如杜甫的《兵車行》,詩中既有“行人”出征時的記敘,又有“道旁過者”與“行人”的問答,也有“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的感嘆,讀后真能摧人肝腸。再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中既有風卷茅屋的記敘,也有“歸來倚杖”的嘆息,更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強烈抒情與愿望,讀后令人唏噓不已。
(3)聲律、韻腳比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換韻。“歌行”體詩歌在格律、音韻方面不受格律的束縛,由于它要“放情長言”,因而句子也較多,再要一韻到底,平仄講究就很困難了。例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換了好幾個韻腳。歌行體的形式之所以比較自由,是由內容所決定的。
(4)句式比較靈活。一般是七言或五言,也有的是以七言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言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嗚呼”),也有九言的“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又如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則前兩句為五言,后兩句為六言。
上一篇:什么是漢俳
下一篇:什么是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