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類·對比呼應式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呼應之中,……其有所呼與所應之事象義雖相通,實非一物者,謂之“對比呼應”。(《詹安泰詞學論稿》上編第七章)
【詞例】
浣 溪 沙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蘇 軾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難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解析】詹安泰先生引用此詞中 “誰道人生無再少? 君看流水尚能西”兩句作為“對比呼應”的例句。此呼句言 “人生”,應句講 “流水”,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事象。可事象雖異而其義相通,竟被東坡作了這樣一個“引物連類”的比較,印證出一個似是而非的人生道理——溪水既然能西流,人生自可再少年。東坡最是善思妙語、天機透脫的人,常以自然之理參悟人生,得出妙趣獨到的結論。“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正是由這種事象異而義理同的妙悟中得出的結論。可是,說到 “理”,東坡此詞都有些“無理”。從自然現象說,溪水西流并不少見,而人老了卻絕難再少。《樂府詩·長歌行》 曾對流水與人生有過精妙的比喻:“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東坡卻一反其理,逆常理而強奪理,終歸無理。然而藝術的妙境恰恰是在這“無理”之中。從對比的角度看,作者一反常理,雖于理悖,卻于情通。唯取這樣逆勢,使情理相激,才可以產生出強烈感人的藝術效果,才可以托現出詩人那顆身處逆境而不甘沉淪的赤熱震顫的心。
“對比呼應”這種修辭技巧的主要表現形式是以強烈的反問表肯定。陳望道先生稱這種修辭為“激問”,并說這是“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在所有的辭格中也是一種奇特的詞法,除了知切情急的特殊情形之外,總是不用它”(《修辭學發凡》第六篇)。以本詞而論,誠如望道先生所言。蘇軾作此詞,正是被貶謫黃州時,美好有為的年華不能施展才華抱負,卻在遭貶受逐中白白流逝,每念及此,怎不為之痛心疾首 (如《念奴嬌·赤壁懷古》)?此時情味堪稱是“知切情急的特殊情形”,因而東坡出語激烈、抗聲發問:“誰道人生無再少?”從而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語勢,以宣泄他內心蓄積已久的郁勃之氣。而應句“君看流水尚能西”則繼以無可辯駁的客觀事象對呼句所肯定的內容加以證明,真正達到了聲氣連貫、理趣高妙、意境渾成的藝術效果。
對于這首詞的創作緣起,作者曾在 《東坡志林·游沙湖》 中有過詳細的記載:“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聾,遂往求療。安常雖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字,輒深了人意。余戲之曰: ‘余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皆一時異人也。’疾愈,與之同游清泉寺。寺在郭門外二里許,有王逸少洗筆泉,水極甘。下臨蘭溪,溪水西流,作歌云(詞略)。是日劇飲而歸。”從這段說明看,作者謫黃州似有隨遇而安、悠游物外的曠達之意,但其實只是在表面的曠達中隱含著一種難以自制的不平之氣,發為詞章,其憤憤不平之氣就溢于言表了。面對溪水西流,其靈心觸物,感發妙語,呼出詩人不肯聽憑命運的擺布,而要振作精神與命運抗爭的心聲,言詞激憤,揭響入云,振聾發聵,激人奮進。
當然,呼句以強烈的反問表肯定并不是對比呼應的唯一表現形式。有的呼句提問卻在追根問底的語勢中含有滿腹的愁怨,同樣是呼應之間事象異而義相通的,如李之儀《踏莎行》: “薄情何事不歸來?謾教折盡庭前柳”就是如此。雖然呼應之間事象迥異,但思婦盼歸之急切心情卻是相同的。呼句詰問中含有怨恨、疑問、急迫、憂愁等諸多情愫;而應句中又含有失望、傾訴、哀傷、幽怨等諸多情愫,呼應交匯,融而為一,同歸于盼郎早歸這一情源意根,呼應之間,語意是緊密相連的。有時候,呼應之間語意不是相連,而是相反,如花間詞人顧敻之 《臨江仙》: “何事狂夫音信斷? 不如梁燕猶歸。”呼句為人事,應句為物象,只是以物比人時語意相反,前呼為離,后應以合。又如杜安世之 《漁家傲》: “誰道綢繆兩意堅?水萍風絮不相緣”亦是如此,前呼為合,后應為離。這兩例同寫思婦盼歸之心情,前例中思婦見梁燕來歸,聯想到自己孤單寂寞,惱恨 “狂夫”薄情,不但不歸,甚至音信斷絕。后例之思婦想起當年兩意綢繆、山盟海誓,如今卻似這水萍風絮,了無塵緣,撫今追昔,于是便把這長久相思之苦化為滿腹憂怨。兩例呼應中事狀相反,通過因物及人反襯思婦之情意癡迷,相反竟至相成,詞義更見精警。
在對比呼應中,還有另外一種形式,完全不同于上述諸例,這就是不設問句的對比。如辛棄疾 《菩薩蠻》 云:“人言頭上發,總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呼為人事,應以物象,以彼物象否定此人事,從而得出一反常理的結論。此種手法因其更重理趣之高妙,故有一定的說理性。
從上述各例中可見,對比呼應的表現形式也是比較多樣的。其呼應之間有語意相連的,有語意相反的; 有設問的,也有不設問的。但無論何種形式,其特征卻是一致的。其一是所呼與所應之事象雖非一物而其義相通; 其二是求妙理于物象,以理趣高妙為勝;其三是引物連類,喻諸人事。這三點有機結合,便可使作品產生極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故為唐宋詞人所喜用。
上一篇:修辭類·以古人代今人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修辭類·對法活潑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