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類·詠物托志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缺月,刺明微也。漏斷,暗時也。幽人,不得志也。獨往來,無助也。驚鴻,賢人不安也。回頭,愛君不忘也。無人省,君不察也。揀盡寒枝不肯棲,不偷安于高位也。寂寞吳江冷,非所安也。此詞與《考槃》(《詩經·衛風》)詩極相似。(鲖陽居士 《復雅歌詞》 )
【詞例】
卜 算 子
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蘇 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解析】 這首詞作于黃州定慧院,當時詩人正寓居于此,寫作時間是元豐三年(1080)。蘇軾一生仕途坎坷,他是一位正直而又有很大抱負的封建士大夫,但在激烈的競爭中,他不善于周旋,每每遭到排擠。“烏臺詩案”發生后,反對派幾乎置他于死地,幸虧友人營救才免除死罪,最后被貶到了黃州。“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軾盡管以豁達的心胸面對不幸,但也時時流露出一種孤寂的情懷。這首《卜算子》便是這種思想的折光。這首詞就是通過對“孤鴻”的具體描繪,寄托詩人的情感。
大凡詠物之作都不是泛泛地詠物,而是借物以傳情,詠物托志,亦即“詠物而不滯于物” 。如果詠物詩或詞只是停留在事物表面的話,那么即使描繪得再維妙維肖,也不是佳作。“詠物托志”這種表現手法由來已久,如屈原的 《桔頌》可以說是最早的一首詠物詩,它通過對桔樹的贊美寄托了自己獨立不遷的高尚品格; 陸游的 《卜算子·詠梅》,借梅花來表現自己不與投降派同流合污的高尚節操; 姜夔的 《暗香》,借梅花來表現興亡之感; 于謙的 《石灰吟》,借石灰的燒煉過程來表現堅持正義,不畏艱難和勇于自我犧牲的精神。“詠物托志”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是比較常見的表現手法,這種手法如果運用得恰到好處,就會物我合一,亦物亦人,相映成趣,搖曳多姿。蘇軾的這首詞,以 “孤鴻”貫注全篇,借 “孤鴻”以言志。“鴻”在古典詩詞中本是充滿理想,充滿活力的象征,但在這首詞中則不然,“鴻”是英雄失意的象征,盡管如此 “鴻”仍保持一種美好品格。
詞的上片主要寫人,說人象 “孤鴻”,人是主,“孤鴻”是賓。“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這是寫環境,也點明了時間是深秋的一個深夜。在這種凄清的氛圍里,人們不時地看見一個 “幽人”獨往獨來,他就象縹緲的孤鴻之影一般。這里的 “幽人”其實就是詩人自己,詩人在黃州所寫的詩詞中常常以 “幽人” 自比。詩人是把自己作為審美對象,同時又作為審美主體,這是一種超然的表現。詩人象 “孤鴻”一樣徘徊,這不妨說是捫心自問,是對自己行為的反思。下片徑直寫 “孤鴻”在特定時候的情態,“孤鴻”是主,人是賓。“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這正是 “以我觀物”的結果。“孤鴻”在失群的情況下,每每被一些響動所驚,頻頻回頭,把 “孤鴻”張惶失措的舉止刻畫得維妙維肖。“有恨無人省”,“孤鴻”哪里有恨?顯然是詩人自己遭受打擊陷害,卻無人理解的自白,在黑白顛倒的社會,詩人正象失群的孤鴻一般,物我合一。“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一作 “吳江”)冷”是寫 “孤鴻”的品格。鴻與燕雀不同,它不輕易棲于某一枝,“寒枝”不也比喻社會的險惡勢力嗎? “寂寞沙洲冷”表明無論如何也不改變初衷。《苕溪漁隱叢話說》: “鴻雁未嘗棲宿樹枝,唯在田野葦叢間,此亦語病也。”我們認為胡仔未免太膠柱鼓瑟了。因為詩人每每在以鴻自喻,這正表明詩人不輕易依附于某一權貴,有一種不易操守的品格。這里的“孤鴻”與“非練食不食,非梧桐不棲”的鳳凰又有什么區別呢?
《蓼園詞選》評價此詞說: “此東坡自寫在黃州之寂寞耳,初從人說起,言如孤鴻之冷落;下專就鴻說,語語雙關,格奇而語雋。”是為的評。至于一些人說此詞為某某女子所作,不過牽強附會罷了。這首詞妙就妙在物我不分,初寫人,次寫物;又寫物,亦寫人。正如劉熙載所說: “昔人詞詠古詠物,隱然只是詠懷,蓋其中有我在也。”(《藝概·詞曲概》 ) 話說回來,《復雅歌詞》評此詞時說: “缺月,刺明微也。漏斷,暗時也”,顯然繁瑣,甚至強差人意,不過該作者所說的“幽人,不得志也。獨往來,無助也。驚鴻,賢人不安也”,還是有一定道理的。蘇軾這首《卜算子》是“詠物托志”的成功之作,無怪乎陸游的《鵲橋仙·夜聞杜鵑》和薩都刺的《卜算子·泊吳江夜見孤雁》都極力效法之。
上一篇:詠物類·以清虛之筆摹富艷之題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詠物類·借琵琶寫其所懷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