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典故·中山
【出典】 唐·韓愈《韓昌黎文集》卷八《毛穎傳》:“毛穎者,中山人也。”宋·馬永卿《懶真子》卷五:“退之以毛穎為中山人者,蓋出于右軍《經》云:‘唯趙國毫中用。’蓋趙國平原廣澤,無雜木,唯有細草,是以兔肥,肥則毫長而銳,此良筆也。”按,晉·王羲之《筆經》:“漢時諸郡獻兔毫,出鴻都,惟有趙國毫中用。”(據《太平御覽》卷六○五引)
【釋義】 中山,戰國時國名,為趙所滅,其地所產兔毫適制優質筆,晉書法家王羲之《筆經》有“惟有趙國毫中用”語。韓愈《毛穎傳》將毛筆擬人,故說毛穎是中山人。宋人因用作詠毛筆的典故。
【例句】 秋入中山,臂隼牽盧縱長獵。見駭毛飛雪,章臺獻穎,臞腰束縞,湯沐疏邑。(吳文英《一寸金·贈筆工劉衍》2877)此詞贈筆工,從捕兔制筆敘起,故而說入中山。
上一篇:宋詞典故《中宵舞》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宋詞典故《中山千日》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