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養生術
養生術是中國古代極有特色的傳統健身術。在遠古時期,人們就開始以積極的態度,通過肢體運動主動地去爭取一個健康的身體。今天人們所說的氣功在古代被稱為“導引”,即“導氣令和,引體令柔”,意思是通過一定呼吸方式的行氣和肢體的動作,使身體的各部分和諧、柔軟。
漢導引圖制畫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
最初的古代導引行氣術是由舞蹈發展而來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健康、長壽越來越成為人們美好的愿望和追求的目標。從春秋戰國時期到兩漢,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的醫學與哲學結合,引入了像陰陽五行、精、氣、神這些哲學概念,形成了中國獨特的中醫理論,出現了《黃帝內經》等重要著作。導引行氣術也在中醫理論指導下迅速地發展起來,出現了兩大養生派別:導引術和行氣術。它們像兩條長河,時合時分,綿延不盡。
《黃帝內經》是我國古代生理學、醫學、養生學等方面的最早的經典著作,奠定了中國醫學有關人體生命的理論體系基礎,有著豐富的養生思想。《內經》中已有若干人體解剖的知識,對人體生理功能與病疫有了初步的認識,并指出了人的生命是由物質形體和精神意志二者構成的,是形神統一的整體。先秦諸子的道家也提出了一些與養生有關的學說,如老子主張清靜無為,恬淡寡欲,指出“虛”和“靜”是一切事物最根本的狀態。人們應該復歸于生命本源的靜虛狀態。老子的這些思想成為后世以靜養生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最重要的原則。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在《莊子》的《養生主》和《達生篇》中,莊子提出了“心齋”、“坐忘”等精神修養的方法,對后世養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成為“靜功”的重要內容。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漢導引帛畫,反映了當時的導引術的發展情況。《易傳》從陰陽五行等角度對精、氣、神、意進行研究,十分重視人的生命運動及其規律,為養生學奠定了理論基礎。東漢華佗結合實踐,發明了“五禽戲”,也是一種養生之道。
兩晉南北朝是我國導引行氣術發展的重要時期。這與神仙道教徒的提倡和實踐分不開。兩晉之間的葛洪和齊梁間的陶弘景,是中國道教理論的奠基者和兩晉南北朝時期道教養生領域最有影響的人物。這一時期的導引術對隋唐導引行氣術的發展產生直接影響。隋唐時期養生術的發展也與醫學的發展、佛教和道教的盛行有密切聯系,并出現了醫道相兼的養生術著作——孫思邈的《千金方》。孫思邈從醫學角度出發,吸收道教修煉方法,既養身,又養心,身心兼養,“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病”,從而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幾千年來,通過各家百花齊放、各具特色的養生學說和實踐,中國養生術至今已是人體生命科學的重要內容。它已經成為以儒道釋醫學等民族文化為背景,運用中醫、氣功、易經等多種理論探索人體生命規律、研究人類健身、防病、延年理論和方法的一門學科。
圖1 五禽戲動作之一——虎尋食
圖2 五禽戲動作之二——鹿長跑
圖3 五禽戲動作之三 ——熊撼樹
圖4 五禽戲動作之四—— 猴摘果
圖5 五禽戲動作之五——鶴飛翔
五禽戲
(選自《中國大百科全書·體育卷》)
易筋經十二勢(明)
上一篇:對歷史進步產生重大作用的事件·光武中興
下一篇:對歷史進步產生重大作用的事件·兼并戰爭和秦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