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英雄傳
清光緒四年(1878)北京聚珍堂活字本《兒女英雄傳》扉頁書影
清光緒四年(1878)北京聚珍堂活字本《兒女英雄傳》正文書影
清代白話長篇英雄俠義小說。初名《金玉緣》,一名《日下新書》、《正法眼藏五十三參》、《兒女英雄傳評話》,又名《俠女奇緣》。四十一回。題“燕北閑人著”。作者文康,字鐵仙,一字悔庵,號燕北閑人,滿洲鑲紅旗人。成書于清咸豐初年。
現存主要版本有清光緒四年(1878)北京聚珍堂活字本,藏首都圖書館;清光緒六年(1880)北京聚珍堂活字刊“還讀我書室主人”董恂評點本,藏北京大學圖書館;清光緒十四年(1888)上海蜚英館石印本,藏北京大學圖書館;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上海凌云閣石印本,藏上海辭書出版社;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上海蘇報報館鉛印本;上海申報館排印本;清抄本,藏國家圖書館;1930年亞東圖書館排印本;1934年上海大達圖書供應社排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說集成”影印清光緒四年(1878)北京聚珍堂活字本,1990年齊魯書社排印清光緒六年(1880)北京聚珍堂活字刊“還讀我書室主人”董恂評點本,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十大古典白話長篇小說》叢書”排印清光緒四年(1878)北京聚珍堂活字本。
清康熙、雍正年間,正黃旗漢人安學海,年近五旬才中進士,派了河工知縣,攜太太南下,留十七歲的兒子安驥在京準備鄉試。安學海不善應酬,更不會逢迎,淮安河臺派他到眼看就要出亂子的工段署事。雖然親自督率,與吏役、兵丁同甘共苦搶修完工,偏偏下了半個月的傾盆大雨,河水陡漲,把未曾查收的新工沖坍。安學海被革職拿問,帶罪賠修需五千余兩銀子。
安驥聞訊,把家中地畝折變,又借了銀子,帶了老仆急急趕路。老仆途中患了大病,安驥只得隨兩個騾夫去尋人伴行,在山東茌平住店,遇見一花容月貌且本領驚人的女子。她在山下聽到兩個騾夫設計圖財害人的陰謀,有意來幫安驥。安驥見女子獨身一人,一味盯住自己的住房,疑是強盜,不覺心慌,便請店中跑堂將門外三四百斤的碌碡抬來抵門,以防萬一。不想那女子單手將碌碡托起,放進安驥客房,而后以話試探得知安驥此行目的,最后囑他當晚在店內候她,便電卷星飛而去。安驥更是心驚,匆匆離店,正中兩個騾夫的下懷,當晚陰差陽錯來到能仁寺。寺中和尚本是一群謀人財害人命淫人女的兇僧,安驥投身虎口,險些喪命,幸虧那女子趕來,掃蕩了寺里兇僧,不但救出安驥,還救出鄉女張金鳳一家三口。那女子自稱“十三妹”,因感安驥孝心可嘉,贈金二百兩,又熱心作伐,使安驥與張金鳳結為夫婦,一起趕路,一則使安驥路上有伴,一則讓張金鳳一家遠避禍地。然后特意留下傳家寶物彈弓,作安驥一行的護身符,并借了安驥的筆硯,在能仁寺壁上題了一首詩:“他殺人污佛地,我仗劍下云端,鏟惡除奸,覓我時,合你云中相見。”
原來這女子叫何玉鳳,父親曾是二品副將,因不答應上司紀獻唐提親,被害死。何玉風要為父報仇,但仇家權勢甚盛,又有老母在堂,無人奉養,乃改名“十三妹”,出沒于市井,劫富濟貧,除暴安良。因同病相憐救了安驥,贈金借弓,自己則回能仁寺取了安驥遺忘在寺中的寶硯,侍奉母親去了。
安驥一行投淮安而去,路過牤牛山,遇一群強盜,見了十三妹的彈弓,立即派人護送。回到家中,安驥先后見了母親、父親。安學海雖然古板迂腐,但對十三妹的一番義舉卻十分感動,對兒子與張金鳳聯姻一事也認可了。
淮安河臺因貪贓受賄,侵冒錢糧被御史參了一本,奉旨訪察的乃是安學海的門生烏明阿。河臺被定罪革職,并罰銀二十萬兩。安學海交過賠修,掛冠不仕,要向海角天涯尋那“十三妹”報恩。
不多日,安學海一家到了茌平,尋到十三妹的師父——著名鏢師鄧九公。談起十三妹,方知她老母剛過世,正準備下山報父仇。安學海告知十三妹,仇人紀獻唐因謀為不軌,當今天子已賜他自盡。十三妹想到自己孑然一身,對人生無可留戀,先要自殺,后要出家。安學海弄清了十三妹的身世,安、何兩家當日在京都是通家。何玉鳳的祖父是安學海的恩師,恩師一病垂危,安同何玉鳳的父親服侍湯藥,早晚不離。何玉鳳從小就常到安家玩,與安驥系青梅竹馬的伙伴。
何玉鳳同意隨安家一起回京,合葬雙親后再出家。一路上,安學海夫婦花了不少心思,張金鳳作為結拜妹妹也費了不少口舌,都沒有動搖俠腸烈性的何玉鳳的出家決心。回到故鄉,他們守住何玉鳳父母的靈,大門不出。匆匆將近一年,何玉鳳搬進安家的家廟,八十八歲的鄧九公也如期趕到,以弓、硯為庚帖紅定作牽線的月老,張金鳳又現身說法,層層妙解,終于使何玉鳳回心轉意,與安驥喜結良緣,作成兒女英雄。金鳳、玉鳳性情相照,才貌出眾,安驥紅鸞雙照,故稱“金玉緣”。
安驥是個聰明心性,倜儻人才,虧父母教養,詩禮陶熔,不曾走入紈袴輕佻之路。自從受了那場顛險,自危而安,安學海夫妻暮年守著獨子,未免舐犢情深,加上何玉鳳、張金鳳體貼照料,主意漸漸的多了,外務也漸漸的多了,不再用功讀書。后經何、張兩姊妹以激將法相勸,便立志進取,溫習舊業,足不出戶,目不窺園。鄉試三場,安驥中了第六名舉人,合家歡喜。第二年會試,又高中十八魁以內。緊接著朝考,入了選。殿試,欽派閱卷大臣把安驥的卷子定在前十本以內。清朝成例,旗人不能點鼎甲三名,不料又是皇帝親自將一甲三名——探花點了正黃旗漢軍人安驥,成為清朝破天荒第一人。大考又列一等,即日連升五級,升了翰林院侍講學士,不久便放了四品京官國子監祭酒,累蒙召對。皇帝意欲大用,只因他年輕資淺,想讓他到邊疆上磨礪幾年,閱歷些困苦艱難,好造就他成個人物。
安驥放了烏里雅蘇臺的參贊,要到邊庭遠戍。父母年老,何、張兩姊妹又都有了身孕,不能隨去,全家發愁。臨別時哭哭啼啼,離緒滿懷。 誰知安驥剛走出不久又回來了,原來安驥受皇恩沐照,升了山東學臺,作為觀風整俗使的欽差,又加了右副都御史銜,不必上烏里雅蘇臺了,真是天從人愿。
后安驥赴任山東,辦了些疑難大案,政聲載道,位極人臣。金、玉姊妹各生一子,安老夫妻壽登期頤,子貴孫榮,書香不斷。
上一篇:《何典》介紹|賞析
下一篇:《全漢志傳》介紹|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