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田間去圖
現代·方人定作
紙本水墨設色
縱一八一厘米
橫九四厘米
方人定早年是嶺南“新派”陣營中“調和中西”論調的主力,創作亦追蹈折衷派山水、花卉、走獸類的一貫畫風;1929年以后東渡日本學習西畫人體寫生,回國后重新反省了中國畫革新創意的動力源泉,轉而謀求以“現實的人生反映”作為繪畫創作的主攻方向,由此展開了一系列對形式、方法的具體而細微的實踐摸索。創作于1932年的這幅作品,恰如其分地反映出畫家在這一過渡時期的藝術思考和所進行的嘗試。
嶺南派的“二高一陳”即以“中西學術調和”為宗旨,他們在主題意境、經營布局方面,仍以傳統文人畫形式為本位。而方人定的《到田間去圖》一軸,雖然形制上采用了中國畫常見的五尺整幅長條,但畫面的構成與表現效果卻別開生面。他對西洋畫,或更準確地說是不乏西洋畫因子的日本裝飾畫風的借鑒,使他為嶺南派的現實題材人物畫創作開了先河。
首先是畫面立意構圖的耳目一新。作品描繪的是一對農家母子正攜手往田間去勞動的樸素場景,但畫家采納了西洋焦點透視法,以仰視角度表現人物,視平線拉得很高,使畫中人物顯得特別高大。畫家捕捉的是母子二人大步行走的姿態:邁開的雙腿,揮動的臂膊,一高一低構成“從”字形穩定有力的構圖。而人物造型則經過了夸張式的概括,對肢體、衣褶的勾勒都極精練,細筆單線的輪廓處理能突出渾圓的體量感和樸厚壯碩的特征,使畫面支撐豐滿,充盈生命的力度美。寥寥數筆勾畫出的孩童的圓臉和白得發光的晶晶瞳目直面著向日葵,閃爍出強烈的動感,這成了整幅作品的“畫眼”。
作品給予人的新鮮感受還得益于畫家對整體色調的設計:亮麗鮮厚的靛紫色與土地、裸露的腿臂的金黃色肌膚的對比,使整幅畫透著生機勃勃的陽光感覺。而嶺南派慣用的白粉點睛、撞色撞粉法,被巧妙地用于豐富人物的發膚、衣服的肌理和土地的質感表現上。斑駁糙實的視覺效果活潑了畫面,又以濃郁的裝飾性體現出一種與眾不同的開朗蓬勃的趣味。
身為嶺南派第二代畫家,方人定一如既往地秉持“繪事須努力于繕性利群,闡明時代的新精神”(高奇峰語)的理想,并致力于探求一種更直接、更直觀的現實關注與創意取徑,這是他終其一生的繪畫課題,也為嶺南派拓展了后繼的表現創造空間。這幅《到田間去圖》雖屬于畫家早年風格探索期的作品,在技法融會貫通方面未能盡善,但其個性化的主題表現已相當明朗。盡管線條、筆墨的表現被有意淡化,但是畫家更強調的是色調的沉實鮮亮,造型的簡約有力和整體立意的誠懇熱烈。因此,當1936年此畫在南京展出時,被時人譽為“具有深意,有民眾畫家米勒之風”。
到田間去圖
上一篇:《裸女》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瓜瓞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