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游魚圖
清·惲壽平作
絹本淡設色
縱六五.五厘米
橫三○.一厘米
藏上海博物館
享譽清朝畫壇的“沒骨”花卉,上承唐宋遺緒,下啟近世畫風,其創導者惲壽平,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大家。《落花游魚圖》即為惲氏數百幅存世作品中的一件精心之作。此幅左上角有畫家的題識:“菰葉翠相結,藻影青可憐。鯈魚游其間,愿得惠子兮,從我于濠上之觀兮。乙卯余客湖濱,綠堤花岸,蒲灘荻港,于此流連,戲作斯圖,略得宋人劉寀遺法。青蓑釣隱惲壽平。”下鈐“叔子”、“壽平”兩朱文印。右下角有“曾藏錢夢廬家”、“虛齋審定”兩長方朱文印。左下角有“錢天樹印”白文印。可知此圖在道光年間曾為平湖錢天樹(號夢廬)收藏。
落花游魚圖
圖作落花一朵,小魚十尾,以及浮萍、水藻之類。用筆設色簡潔素雅,描繪形象,生趣盎然,意態并佳。在畫幅中央顯著的地位,以朱紅色畫一花瓣盡褪的花蒂,若不經意地散落在水面,旁邊一大片空白,使并不引人注意的花蒂顯得十分醒目。環繞花蒂的小魚,用不同層次的淡墨暈染魚身、尾鰭,再以濃墨點睛。畫家很注重刻畫小魚的形態,那略帶夸張的尾鰭,顯示了小魚的輕柔綽約,那彎曲有勢的身姿,則突出了小魚靈活敏捷。至于浮萍、水藻,畫家則用淡淡的橙黃、花青點染而成,或星星點點,漂浮東西,或密密層層,牽連成片,時隱時現,若有若無,體現了惲壽平“沒骨”花卉中淡雅脫俗,雖紅翠相映,絕無脂粉氣的特色。
落花和游魚之間的內在聯系,作為此圖的主題,是畫家的匠心所在。以落花為中心,四周是翻躍回面,引起魚兒的好奇,群魚爭相啄之,強者必勝。且看畫中那條脫群出擊的小魚,其體形比另外九尾稍大,就是這個意思。還有,這樣安排位置也便于突出畫面主題,九尾小魚在落花周圍打轉,形成一個半圓,另一條甩尾曲身,魚頭直指落花。整個畫幅的中心部位,處于兩個弧形的包圍之中,上下是實,左右為虛,有熱鬧之感,而無冗雜之嫌。
這幅畫的技巧風格,繼承了宋人劉寀的“遺法”。如在畫魚的方法上,就借鑒了劉寀的《群魚戲藻圖》卷,其中有幾條魚的形態,如那條單獨游行的小魚,以及九尾小魚中左下方的兩條,基本上與劉畫一致。可見惲壽平當時曾將劉寀的《群魚戲藻圖》卷作為藍本。這是他努力學習前人為創出自己面目的一種方法。
然而,惲壽平創作此圖又有其本來的思想原因。
他在題畫詩中寫道:“愿得惠子兮,從我于濠上之觀兮。”“濠上之觀”,即指莊周與惠施的濠梁觀魚,莊周以其機敏狡黠的辯答,表達了自己悠然獨得、出世入化的思想。這個故事,千百年來在文人墨客中傳誦不衰,尤其為歷代一些憤世嫉俗者所鐘愛,成為他們在排遣憂愁、自娛心意時的絕好題材。惲壽平生活在明亡清興之時,少經喪亂,屢受折難,他潔身抗志,絕意仕途,專以賣畫養家度日。其思想上兼有儒教、道家兩者的成分,流露于作品中,就表現為憤懣與超脫的矛盾。惲壽平自命“青蓑釣隱”,流連于“綠堤花岸”、“蒲灘荻港”,來欣賞妙不可言的游魚之樂,并希望像莊周那樣,放跡于山水,游行于天地。這正是他對當時社會表示極大不滿的一種具體表現。讀此畫,不可不知此意。
上一篇:《靜深秋曉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畫山水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