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白龍?zhí)秷D
清·戴本孝作
紙本水墨
縱二一.五厘米
橫一七厘米
藏廣東省博物館
此圖為戴本孝《黃山圖冊》之一。黃山,因兼有泰山之雄偉、華山之峻峭、衡山之煙云、廬山之飛瀑、峨眉之清涼以及雁蕩之巧石,而為世人所贊美。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有“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黃山天下無”的評語。黃山在宋元以前并未引起社會的普遍注意,直至明末普門和尚開拓了去諸峰之路,建立寺院后,人們才紛至沓來。這些人中,有名公巨卿、樂譚風(fēng)雅者,但更多的則是淹留或避居其間的以畫名世之士。在很大程度上說,正由于他們的大量黃山繪畫作品在民間的流傳,才使更多的人得見黃山的雄秀之姿,從此大量游客涌入山門,山水畫家亦以畫黃山為至樂,其中許多人即以畫黃山而形成了自己的藝術(shù)風(fēng)格,產(chǎn)生了“黃山派”。
戴本孝曾歷登五岳,足跡大半天下,其最早登臨的名山即是黃山,他與弘仁、梅清、石濤等一樣,是繼程嘉燧后較早表現(xiàn)黃山的畫家之一。在其今存墨跡中,有許多是描繪黃山的作品,究其畫風(fēng)之形成,亦與黃山這“真本”是分不開的。戴本孝山水作品有兩個最大特點,即筆墨枯渴,取意高曠。在明末清初畫家中,以枯筆畫法名擅于時者,除戴本孝外,尚有程邃,但兩人風(fēng)格迥異。程邃枯瘦樸拙,點線較多,而戴本孝則以“枯毫掃焦墨”,以枯筆皴擦出山石之體積面,明確的山石線條則使用不多,苔點亦甚少。就《白龍?zhí)秷D》即可看出其筆墨法之特點。山石畫法,先以淡枯墨勾畫出輪廓,繼而皴擦出山石結(jié)構(gòu),凹處反復(fù)加擦,并稍以淡墨渲染,最后以極少濃墨在輪廓交界處略事勾點。淡墨渲染簡潔精練,濃墨勾點以少勝多,起到提神效果。由于干筆皴擦,占據(jù)大部分空間的山石粗糙蒼毛,使中間以水墨直接點就的樹葉尤顯得豐潤茂秀,對比鮮明。戴本孝的這種枯筆畫法有元人氣息,但在具體表現(xiàn)手法和特征上,是獨具風(fēng)格的。特別是山石結(jié)構(gòu)不是以線條勾出,而是以枯筆擦出,即在元人作品中也罕見。
在取景上,戴本孝擺脫了元人窠臼,強調(diào)“師法自然”,作品多取自山川丘壑,構(gòu)圖生動,變化多端,以筆法之虛實,求取畫面的自然深層效果。他曾說:“筆法能實其所虛,復(fù)能虛其所實,此亦天地自然之理?!边@件《白龍?zhí)秷D》,并不用元人畫中常見的“平遠”法,而是在山不見峰頂,畫面滿實的實景中求取空曠效果。利用墨色輕重、虛實之透視關(guān)系,拉開了遠近的空間距離。近處實寫,有意安排了種類不同的樹木,采用墨色相互襯托的手法,在統(tǒng)一中求取變化;遠處虛寫,悉意使流泉曲曲彎彎,由遠漸近,使之有咫尺層深之感,亦增添了作品之情趣。整個畫面顯得意境幽深,氣息清新。
黃山白龍?zhí)秷D
這件作品無記年,但構(gòu)圖嚴(yán)謹(jǐn),運筆舒放,用墨嫻熟,應(yīng)屬晚年佳構(gòu)。
上一篇:《木葉丹黃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山水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