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巨然山水圖
明·張學曾作
紙本設色
縱六三.三厘米
橫三七.九厘米
藏上海博物館
相比于“四僧”來說,諸如“畫中九友”、“四王”等畫家所擁有的社會地位、創作條件要比前者優越得多。后者借助士大夫間之交游,飽覽古代名家書畫,故而關注傳統之脈絡淵源是他們的一個共同的藝術特點。作為“畫中九友”之一的張學曾可謂是這方面的一個代表。首先,他與友人王鑒一樣,是董其昌文人畫理論的追隨者,并遠溯董源、巨然、元四家等文人畫之正統。其次,他又充分利用自己的社會地位廣泛交友,諸如大收藏家北平孫承澤、槜李曹溶、京口張則之以及書畫家楊無補、邵彌、王鐸等。另外,張學曾本人亦富收藏,藏品有《趙孟頫吳興清遠圖卷》(上海博物館藏)、《李成小寒林圖卷》(遼寧省博物館藏)、《江貫道長江萬里圖卷》(《庚子銷夏錄》)等。如此種種,無不熏染了其繪畫藝術的審美追求。《仿巨然山水圖》便體現了其典型的藝術風貌。
仿巨然山水圖
是圖以高遠法出之,山巒清曠,落英繽紛。近景陂陀雜樹,漁舟歸樵;中景夾谷深壑,流水湍湍,橋舍掩映;遠景山峰聳峻,蒼翠欲滴,煙嵐奕奕。正是暮霞景明、秋意正濃之時,令人有如入武陵桃源忘返向路之感。在畫法上,是圖以長披麻皴為主,筆致清晰中見渾融,用筆枯而不澀,意境蓊秀蕭疏。點苔疏密有致,很好地表現了草木華滋的氣象。設色借鑒了黃公望淺絳法,明潔滋潤,妍而不甜。此種畫風,明顯受到了其摯友王鑒的影響。然而,在蕭疏簡遠的氣息追求上,比之王鑒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是圖自署“乙未冬日仿巨然筆”,可知作于順治十二年(1655),是張氏任蘇州知府的第二年。這個階段,也正是張氏沉浸于元四家、董源、巨然畫風的旺盛期。從其傳世的作品來看,在此前后三年中,皆是以這幾家為淵源的,如作于此年(1655)的《為子木仿董北苑山水圖軸》(故宮博物院藏),作于順治十一年的《為巽翁仿吳仲圭山水圖軸》(故宮博物院藏),作于順治十三年的《仿倪瓚山水圖軸》(故宮博物院藏)等。張氏對于其所藏師承巨然畫風的江貫道圖卷亦可謂視若拱璧,乃至友人孫承澤、龔鼎孳、曹溶、王文孫、王鑒、陳路若為其赴蘇州任知府送行宴于都門各出所藏名跡相賞,諸人欲“裂而分之”奪其所愛時,便“大有窘色”,為孫北海集古句戲之曰“剪取吳淞半江水,惱亂蘇州刺史腸”(《七頌堂識小錄》),一座絕倒,成為藝壇佳話。張氏對于董、巨畫風的情有獨鐘亦由此可見一斑。
是圖作者自鈐“張學曾”白文印、“約庵”朱文印。圖左上有尤蔭詩題:“翠樹蕭疏兩岸陰,懸流千尺赴溪深。野人來往漫相識,總屬當年黃綺心。水村學人蔭題。”鈐“貢父詩畫”白文印、“尤氏貢夫”朱文印。
又鑒藏印: 何紹基“子貞眼福”白文長方印,“桐隱山館”白文印。
上一篇:《梅花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仿吳鎮高逸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