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山林壑圖
元·倪瓚作
紙本水墨
縱九四.六厘米
橫三四.九厘米
藏美國紐約大都會美術館
此軸寫于洪武四年(1371)十二月十三日,倪瓚時年六十有六①,受友人伯琬高士之邀,赴常熟作此留念。作者上款五言:
陳蕃懸榻處,徐孺過門時。甘冽言游井,荒涼虞仲祠。
看云聊弄翰,把酒更題詩。此日交歡意,依依去后思。
陳蕃(仲舉),東漢桓帝時太尉,曾有禮待貧士徐稚(孺子)的故事。倪瓚以此來比喻自己受伯琬款待之厚愛,因而依依不舍,在其居地作虞山景致。
中國繪畫發展至元季,在特定的社會文化氛圍下,繪畫功能觀念逐漸發生變化,由先前側重于對事物表象摹寫,轉而趨向重視主觀怡情和筆墨上的自娛價值。這幅《虞山林壑圖》正是抒寫寧靜幽閑的情意,是畫家個人心境自我審美理想的形象體現。
《虞》圖的空間布局不像倪氏《六君子》、《漁莊秋霽》、《秋亭嘉樹》等圖,而更具他慣用的“一河兩岸”的典型特色。不以較單純的“兩橫一豎”——近舉叢木,河面間隔,遠山合攏——來結構畫面,而是在“大開合”基礎上,充實了沙渚、雜樹等景物。“小開合”結構稍見繁復。可見倪瓚至暮年“圖式結構”仍不斷求其變易。此軸不同于他常畫的太湖題材作品,而心境空靈——靜、簡、清、幽、寒、逸的神韻和情趣卻是一致的,充分體現出他以蕭疏見長、“以平淡天真為宗”的藝術特色。
布局是作品給予觀者的第一印象,《虞》圖以那種疏林坡岸的方式來建立畫面的空間秩序,不僅交織著對傳統章法形式的延續和更新,而且可見倪瓚中年以來形成的獨特空間意識的發展軌跡,貴氣韻而輕表象,不在布局形式而在把握自然的精神,以超然的處世態度來對待自然。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謂:“云林畫法,大都樹木似營丘(李成),寒林、山石宗關仝,皴似北苑(董源),而各有變局。”是軸大抵也是如此。
虞山林壑圖
倪氏將簡疏荒寒的藝術境界推到極至,筆墨早期秀石平坡,多淡墨潤筆,得明潤清逸之致。《虞》圖坡石巒頭淡筆勾勒,干墨皴擦,蒼茫渾穆,顯示出倪氏晚年在繼承董、巨畫法基礎上強化了干筆的特點,最后以米法橫筆為苔,錯落有致,加強了畫面的節奏韻律。是圖在整體上予人以“古淡天然”的藝術感受,清安岐《墨緣匯觀》講此圖“坡陀沙腳,野岸空林,深得蕭疏清曠之致”。
上一篇:《六君子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梧竹秀石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