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帆飽圖
南宋·佚名
絹本墨筆
縱二五.八厘米
橫二七厘米
藏故宮博物院
中國山水畫發展至南宋階段,“劉、李、馬、夏又一變也”,從空靈化格局的開創,到“水墨蒼勁”院體的形式和成熟,足以標舉時代畫風的關鍵性人物是馬遠和夏圭。馬、夏一派的興起,使山水畫風演變出現了更明顯的轉折,外強犀利、墨化較甚的體格,影響了南宋一代畫風。但其時也有不采用下筆遒勁、棱角方折的畫法,而是以圓柔、溫潤、淡逸面貌出之的,如《春江帆飽圖》即為一例。此圖以水墨形式,移近視點,縮小取景范圍,“畫山之一角,寫水之一涯”,在表達意境的藝術手法上,取鑒了北宋郭熙的筆意,結合現實感受而另拓新意。
南宋山水在形式上雖也有高軸巨幛、橫披長卷的大幅,但也有相當數量的冊頁、紈扇等盈尺“小品畫”。像《春江帆飽圖》,它構思精密、布局明快、筆墨雅致,給觀賞者留下遐想,予人以優美的審美感受,體現出宋人以理法為主、以神韻為歸的審美理想和畫學觀念。
春江帆飽圖
《春江帆飽圖》幅面雖小,但完整性較強,表現完美,儼然大幅。所謂“境界盈尺,理法俱備”。作者采用了以“近山而望遠山”的“平遠”布局,前處土坡堤岸,高松二棵,竹籬、茅屋、停泊的舟楫組合為伍,形成“實”處,而以空曠的水域為“虛”處,一開一合,黑白分明。圖中的情景具有詩一般的意境,飽含著畫家的真情實感,可想見畫家是以真山真水作為描繪的對象,“飽游飫看”,才達到這等境界的,猶如郭熙所謂“鋪舒為宏圖而無余,消縮為小景而不少”(《林泉高致·山水訓》)。
圖中的樹木用鹿角法,兼有蟹爪,而不用拖技。松針皆細密勾出,筆意健勁、瀟灑,樹葉不用夾筆。土坡、山石采用圓弧造型,中鋒框廓簡要,暗部稍加烘染,參鑒“云頭皴”法,近坡、遠山皆不用禿筆破墨、闊筆橫掃、水墨淋漓畫法。淡墨明潔處,特別是遠景的丘陵、沙坡,沖融清寂似有山光浮動。全圖用筆有綿密處、有空疏處,節奏平和自然,情和景、形和意、真和幻結合得很好,確有“發之于情思,契之于綃楮”(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之感,有一種明潤典雅的抒情氣質,是獨具風貌的一張冊頁。
此作曾經清內府收藏,《石渠寶笈續編》著錄。
上一篇:《櫻桃黃鸝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深堂琴趣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