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景山水圖
南宋·劉松年作
絹本設(shè)色
縱四○厘米
橫六九厘米
藏故宮博物院
此圖四幅全無款印,據(jù)專家鑒定,咸認為劉松年之真跡。
此卷寫春、夏、秋、冬四景。第一幅畫堤邊莊院。桃李爭妍,嫩柳成蔭,湖上水氣迷濛,遠山迷茫不清,雜樹小草也都恢復(fù)了生機,給人以春意盎然、心情舒展的審美感受。堤頭兩侍者牽馬攜盒向小橋走近,階下童仆忙于清理擔具,像是隨從主人倦游歸來的樣子。重樓深院掩映于林木山石之間,寬敞而幽靜,乃權(quán)貴富有者的休養(yǎng)勝地。
第二幅畫湖邊之水閣涼庭,傍石坡而望遠山。庭前點綴以湖石,水面浮起初生的睡蓮,四周花木叢生,高柳濃密;石砌涼臺,圍以欄桿,水閣伸向湖中,扶襯以木樁梁架,有點像西湖十景中白堤上的“平湖秋月”。主人端坐中庭納涼觀景,旁有侍者佇立。
第三幅畫老樹經(jīng)霜,朱紫斑爛。庭院環(huán)繞以樹石圍墻,有小橋曲徑通幽,與外部湖山景觀相隔離,似乎有遮擋秋風之意。庭中窗明幾凈,一老者獨坐養(yǎng)神,有侍童汲水煮茶,一派閑情逸趣,不減文人雅致。
第四幅畫湖邊四合庭院。高松挺拔,蒼竹白頭,遠山近石,地面屋頂,也都鋪滿積雪,顯得茫茫一片。后庭一女子掀簾側(cè)身探望,似怕寒風侵襲。對比之下,橋頭一老翁騎驢張傘,前有侍者導(dǎo)引,似乎為了尋詩覓句,無妨踏雪尋梅,頗多閑適之趣。
四景山水圖
在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上,南宋四家喜用大小斧劈皴,加以渲染,發(fā)展了“水墨淋漓嶂猶濕”的特點。因為劉松年畫樹石間接從李唐吸收了北宋人勾斫皴點筆意,較之馬遠、夏圭,顯得厚實嚴謹,不那么縱放。特別是這一圖卷,結(jié)合界畫樓臺、橋梁構(gòu)筑,不宜以疏放之筆出之。比較起來,春、夏、秋三景頗多點染,遠處沒骨烘托,近處水墨融和,近似馬、夏,具有明顯的時代新風。冬景一幅則筆勝于墨而接近李唐。其中不少竹葉兼用雙鉤,很少渲染。特別是蒼松枯樹,處處見筆,格外挺勁有力。說到樓臺亭閣的安排和勾描,頗費經(jīng)營,在這方面可以說畫家充分發(fā)揮了他的專長;許多穿插變化,莫不井井有條。像那些通體窗欞隔扇式的暖閣建筑,現(xiàn)今也不多見了。杭州有許多園林式的庭院別墅,當時京都所在,想必更甚。畫家繪制這本四景圖卷,不僅繼承了前人的界畫傳統(tǒng),肯定還有現(xiàn)實景物的摹寫。因為他是土生土長的當?shù)厝?而且又是畫院中人,不但對西湖景色極為熟悉,就是對那些私人的園林別墅,也有條件去接觸,可以說是師古人和師造化相結(jié)合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
此圖卷后面附有李東陽的題跋說:“劉松年畫考之小說,平生不滿十幅,人亦難得。此圖四幅作寫數(shù)年乃成。今觀筆力細密,用心精巧,可謂畫中之圣者。”古人有“五日畫一山,十日畫一水”的說法,對照圖卷,確有此感。
上一篇:《梅竹寒禽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羅漢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