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問第十四 共四十四章
14.1 憲問恥。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譯】原憲問什么是恥辱?孔子說:“政治清明,領(lǐng)薪水;政治不清明,領(lǐng)薪水,這就是恥辱。”
“好勝、自夸、怨恨、貪欲沒有了,可以是‘仁’吧?”孔子說:“可以說是難能可貴了。若說是‘仁’,那我不知道。”
【注】《集釋》《集解》馬(融)曰:克,好勝人。伐,自伐其功。怨,忌小怨。欲,貪欲也。阮元《論仁篇》:此但能無損于人,不能有益于人,未能立人達(dá)人,所以孔子不許為仁。《反身錄》:昔羅近溪先生見顏山農(nóng),自述遘危病,生死得失能不動心。顏不許,曰:是制欲,非體仁也。先生曰:非制欲,安能體仁?顏曰:子不觀孟子之論四端乎?知皆擴(kuò)而充之,如火之始燃,泉之始達(dá),如此體仁,何等直截!
【記】這章應(yīng)分兩節(jié)。第一節(jié)為今日猶然的“不倒翁”或“政治娼妓”寫照:左右逢源,看風(fēng)使舵,永遠(yuǎn)居高官、食厚祿,真可謂恬不知恥者矣,又何其多也。第二節(jié)仍然是將“仁”與任何其他的美德、善行區(qū)別開來,顯示了“仁”的積極性、主動性的情感方面,不只是克制、化解消極面而已。
14.2 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譯】孔子說:“知識分子留戀安逸的生活,那也就不配是知識分子了。”
【注】《集釋》《反身錄》:士若在身心上打點(diǎn),世道上留心,自不屑區(qū)區(qū)耽懷于居處。一有系戀,則心為所累。
【記】所謂“以天下為己任”,“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雖出自武夫之口)等等,亦即薩特(Sartre)所謂知識分子非僅有知識之謂,前面已說。這即是儒家的宗教性道德,而在當(dāng)時卻是社會性道德。
14.3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譯】孔子說:“政治清明,言語正直,行為正直。政治黑暗,行為正直,言語謹(jǐn)慎。”
【注】《集釋》《廣雅》:危,正也。汪烜《四書詮義》:言孫非畏禍也,賈禍而無益,則君子不為矣。知進(jìn)退存亡而不失其正,亦時中之道也。《論語稽》:邦無道,則當(dāng)留有用之身匡濟(jì)時變,故舉動雖不可茍,而要不宜高談以招禍也。
【記】這也就是“處亂世保身全生”意,與道家相同。可見孔子雖然主張“知其不可而為之”,卻不認(rèn)為在任何時地都必須赤膊上陣,蠻干一場。青年多不悟此,以為此即軟弱、怯懦,而不知“峣峣者易折”,那種逞一時意氣的“剛強(qiáng)”者,常不足以持久。所以關(guān)鍵在于韌性斗爭。魯迅常言及此,惜乎不為青年注意,而一再失誤。所謂“危行”,即有所不為,不同流合污、共搞大批判也。
14.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譯】孔子說:“有道德的人,必然有好言語;有好言語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愛的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仁愛。”
【注】《朱注》:有德者和順積中,英華發(fā)外,能言者或便佞口給而已。仁者心無私累,見義勇為;勇者或血?dú)庵畯?qiáng)而已。
【記】這仍是內(nèi)(仁、德)外(勇、言)的關(guān)系。有得于內(nèi),無待乎外,而必有外。
14.5 南宮適問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蕩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
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譯】南宮適問孔子說:“羿擅長射箭,奡力大可翻船,都沒得好死。夏禹和后稷親身耕種,卻得了天下。”孔子沒有回答。
南宮適出來后,孔子說:“這個人真是君子呀,這個人真是尊重德行呀。”
【注】《康注》:蓋德與力,自古分疆,而有力者終不如有德。嬴政、亞力山大、成吉斯汗、拿破侖之聞,必不如孔子及佛與耶穌也,此為萬古德力之判案也。
【記】羿、奡均傳說中的氏族部落的著名首領(lǐng)和英雄。這里仍然是強(qiáng)調(diào)領(lǐng)導(dǎo)者的“德行”,逞力量者,窮兵黷武,常自食其果,南宮此說自然大合孔子心意。
14.6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譯】孔子說:“君子也有沒仁德的時候,沒有小人而有仁德的。”
【注】《朱注》謝氏曰:君子志于仁矣,然毫忽之間,心不在焉,則未免為不仁也。
【記】這里的“君子”、“小人”如指客觀的社會地位,即士大夫和老百姓,則與孔子其他一些說法,如“小人”也可以是“士”、人都可以“為仁”等等相矛盾。如指道德高下,則似同語反復(fù)。但這里說“君子”也有不“仁”的時候以見此“仁”之難,連顏回不也只能“三月不違”嗎?于是,“仁”作為全德(perfect virtue)也好,作為高峰體驗(peak experience)也好,這里只好解作某種具有神秘性的經(jīng)驗了。如前所一再點(diǎn)出,《論語》篇章常見矛盾、沖突,是孔子自身矛盾抑所傳述者矛盾,已難究明,不必強(qiáng)解。
14.7 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譯】孔子說:“愛他們,能夠不加以勉勵嗎?忠于他們,能夠不進(jìn)行教導(dǎo)嗎?”
【注】《正義》王氏引之《經(jīng)義述聞》解此文云:《呂氏春秋》高注:勞,勉也。勉與誨義相近,故勞、誨并稱。高誘注并云:勞,憂也。又《里仁篇》勞而不怨,即憂而不怨。憂者,勤思之也。
【記】這里既可作政治學(xué)的解說,也可以作教育學(xué)的解說;既可以是政府對老百姓的政策,也可以是家長、老師對兒女學(xué)生的方針。在遠(yuǎn)古,這二者是統(tǒng)一的。首領(lǐng)對氏族成員就是大家長對待兒女,所以君父、君師合一。“勞”另高注作“憂”解,即既愛之而又擔(dān)心,不如王解。“勞”多有作“勞苦”、“勞動”、“勤勞”解者。“誨”或作“謀”字解,則與《學(xué)而篇》“為人謀而不忠乎”同義。
14.8 子曰:“為命,裨諶草創(chuàng)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chǎn)潤色之。”
【譯】孔子說:“發(fā)命令,裨諶打草稿,世叔加以研討,專職官子羽增刪修改,東里子產(chǎn)作文字潤飾。”
【注】《朱注》:裨諶以下四人皆鄭大夫。草,略也。創(chuàng),造也。謂造為草稿也。……討,尋究也。論,講議也。行人,掌使之官,修飾,謂增損之。潤色,謂加以文采也。
【記】分工合作,人盡其才。
14.9 或問子產(chǎn)。子曰:“惠人也。”
問子西。曰:“彼哉!彼哉!”
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譯】有人問子產(chǎn)是什么樣的人?孔子說:“施恩惠的人。”
問子西,孔子說:“他呀,他呀。”
問管仲,孔子說:“是個人物!他剝奪了伯氏三百戶的土地。伯氏吃粗糧,但一直到死,也沒有怨恨的話。”
【注】《康注》:孔子極重事功,累稱管仲,極詞贊嘆。……宋儒不知,而輕鄙功利,致人才恭爾,中國不振。
【記】“他呀,他呀”,不足道也。今日猶有此口頭語。“沒齒無怨言”,大概是即使處理如此嚴(yán)厲,但因為公正,所以沒話可說。世傳諸葛亮秉公辦事,也有此效。這就是所謂法家精神。因此可見,儒學(xué)從一開始,就可以容納法家。(管仲、諸葛亮也一向被視作法家。)孔子多次稱道管仲,正是后世政治上儒法互用、陽儒陰法的張本。可見,儒法從一開端便有聯(lián)結(jié),如同儒道一樣,都可以在孔子及《論語》中找到其后“儒法互用”、“儒道互補(bǔ)”的線索。
14.10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譯】孔子說:“貧窮而無怨恨,很難;富裕而不驕傲,較易。”
【注】《朱注》:處貧難,處富易,人之常情。
【記】今日各種“暴發(fā)戶”宜三誦之,因為也并不太容易做到。富者驕橫使貧者更怨,于是乎斗爭哲學(xué)起。
14.11 子曰:“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yōu),不可以為滕薛大夫。”
【譯】孔子說:“孟公綽做大國的首長,綽有裕余;卻當(dāng)不了小國的管家。”
【注】《朱注》:老,家臣之長。大家勢重而無諸侯之事,家老望尊而無官守之責(zé)。……大夫,任國政者。滕、薛國小政煩,大夫位高責(zé)重,然則公綽蓋廉靜寡欲而短于才者也。
【記】人才之特殊也。能做大官(趙、魏,大國也)也未必能辦具體事,何況大官還有各種各樣,有的是以他的“道德”高、資歷深,專門用作擺設(shè),什么實際事不干,也干不了。孟公綽可能就屬于這類。
14.12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譯】子路問什么才是完全的人?孔子說:“聰明有如臧武仲,欲望少如孟公綽,勇敢如卞莊子,才藝如冉有。再以禮樂文采表現(xiàn)出來,也就可以是完全的人了。”又說:“今天完全的人哪里一定要這樣?看到利益能考慮合理與否,遇到危險肯付出生命,長久處于貧困卻并不忘記人生的承諾,也就可以是完全的人了。”
【注】《集注》:成人,猶言全。……言兼此四子之長,則知足以窮理,廉足以養(yǎng)心,勇足以力行,藝足以泛應(yīng),而又節(jié)之以禮,和之以樂,使德成于內(nèi),而文見乎外。則材全德備。
【記】高標(biāo)準(zhǔn)是“文質(zhì)彬彬”,進(jìn)退有據(jù);不得已而求其次,也必須正直(“見利思義”)、勇敢(“見危授命”)和誠信(“久要不忘平生之言”)。雖也很不容易,但還是切實可行,能夠做到的。
有注疏認(rèn)為后面一段(“又說”)是子路的話,即子路關(guān)于“完全的人”的標(biāo)準(zhǔn),也說得通,并符合子路一貫的言行、個性。
14.13 子問公叔文子于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后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后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取。”
子曰:“其然?豈其然乎?”
【譯】孔子向公明賈問到公叔文子說:“是真的嗎?他老先生不講話,不笑,不索取嗎?”
公明賈回答說:“這是告訴你的人講錯了。他老先生到時候才說話,大家不討厭他的話;真快樂的時候才笑,大家不討厭他笑;合理的才去索取,大家不討厭他索取。”
孔子說:“是這樣嗎?真是這樣嗎?”
【注】《朱注》:文子雖賢,疑未及此,但君子與人為善,不欲正言其非也。故曰:其然,豈其然乎?蓋疑之也。
【記】大概表示孔子懷疑如此吧。這章沒有什么特殊意思,《論語》中這種無意義的章節(jié)有好些,不必句句認(rèn)真,章章強(qiáng)解。
14.14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為后于魯。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譯】孔子說:“臧武仲憑據(jù)防城,要求在魯國給自己子孫以位置,盡管說不是要挾國君,我不相信。”
【注】《朱注》楊氏曰:武仲卑辭請后,其跡非要君者,而意實要之。
【記】史跡難考,眾說紛紜,不必強(qiáng)作解。
14.15 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譯】孔子說:“晉文公詭詐,不正派;齊桓公正派,不詭詐。”
【注】《集釋》《集解》鄭曰:譎,詐也;謂召天子而使諸侯朝之。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訓(xùn)。故《書》曰:天子狩于河陽,是譎而不正也。馬曰:伐楚以公義,責(zé)包茅之貢不入,問昭王南征不還,是正而不譎也。
【記】雖都是赫赫霸主,孔子多次贊齊桓公而不提晉文公,是何道理,注家雖各有說,仍不很清楚。上注雖有提示,仍難知必如此解。
14.16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譯】“齊桓公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管仲卻不死。”子路說,“這是沒仁德吧?”孔子說:“齊桓公多次聯(lián)合、統(tǒng)一了諸侯們,并不憑借戰(zhàn)爭,這是管仲的功力。這是仁呀,這是仁呀。”
【注】《集釋》黃式三《論語后案》:如,猶乃也。《詩》“如震如怒”,楊子《法言·學(xué)行篇》“如其富,如其富”,《吾子篇》“如其智,如其智”。
《楊注》:齊桓公糾合諸侯共計十一次,這一“九”字是虛數(shù),不過表示其多罷了。
【記】公子糾是齊桓公的哥哥,召忽和管仲都是公子糾的臣子,于是后世成了老大難問題。管仲不死君難,當(dāng)是不忠;而且有“三歸”等等,也“不知禮”,頗不合儒家標(biāo)準(zhǔn)。孟子就痛斥而藐視管仲。特別謹(jǐn)守內(nèi)圣開外王說的后代理學(xué)家們更是如此。但孔子卻如此盛贊,如何解釋?又是眾說紛紜。拙意以為孔子是從為民造福的客觀巨大功業(yè)出發(fā)來肯定管仲的,正如將“博施于民而能濟(jì)眾”的“圣”放在“仁”之上一樣。“內(nèi)圣”并非目的本身,因之大不同于受佛家影響的宋明理學(xué)。孔子之后,儒學(xué)也有講究“外王”而不同于宋明理學(xué)的派別和“路線”。例如,荀子講禮近法,董仲舒的“仁外義內(nèi)”,陳亮、葉適的強(qiáng)調(diào)事功,均此另一“路線”。中國傳統(tǒng)的特點(diǎn)是心靈上儒道互補(bǔ),政治上儒法互用。這兩個互補(bǔ)互用中均以儒為主。為什么?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這“互補(bǔ)”、“互用”本來就建筑在儒學(xué)內(nèi)部的因素發(fā)展之上。儒學(xué)有為孔子喜愛的顏回、曾點(diǎn)的一面,可以與道家接軌。儒學(xué)也有孔子盛贊管仲的一面,有稱許子貢、子路的一面,從而與法家接軌也不困難。從董仲舒以《春秋》決獄,到張居正居喪奪情,中國傳統(tǒng)中許多“名臣”、“賢相”在公私生活中既儒法互用又儒道互補(bǔ)。而他們卻都自覺認(rèn)同儒學(xué)和儒家。
14.17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譯】子貢說:“管仲是沒有仁德的人吧?齊桓公殺公子糾,他不能以身殉難,反而作了桓公的宰相。”孔子說:“管仲輔助桓公,稱霸諸侯,統(tǒng)一和匡正了天下,老百姓至今還得到這好處。沒有管仲,我恐怕要披頭散發(fā)穿左開襟衣了。他怎能像小百姓那樣守著小信任,自殺在溪溝里,誰也不知道呢?”
【注】《集釋》顧炎武《日知錄》:君臣之分,所系者在一身。華夷之防,所系者在天下。故夫子之于管仲,略其不死子糾之罪,而取其一匡九合之功,蓋權(quán)衡大小之間,而以天下為心也。
《錢解》:本章舍小節(jié),論大功,孔子之意至顯。宋儒嫌其偏袒功利,乃強(qiáng)言桓公是兄子糾是弟,欲以輕減管仲不死之罪。不知孔子之意,尤有超乎君兄弟臣之上者。言仁道之易,孔子有“我欲仁,斯仁至”之說。論仁道之大,則此章見其一例。要之,孔門言仁,決不拒外功業(yè)而專指一心言,斯可知也。又按:前章以“正”許齊桓,此兩章以“仁”許管仲,此皆孔子論仁論道大著眼處。自孟子始言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又云:管仲,曾西之所不為。后儒多本孟子,輕此兩人。并《論語》此三章亦多置疑,此誠不可不辨。
【記】“被發(fā)左衽”是說中國文化滅亡,淪為落后的少數(shù)民族的奴隸。這又是一個如何掌握原則性(“經(jīng)”)與靈活性(“權(quán)”)的大問題,大意是說,要從全局看。這是歷史主義。但當(dāng)時(公子糾死時)管仲的功勛未建,業(yè)績未顯,又怎能即丟下倫理主義?孟子輕鄙管仲,因當(dāng)時已無落后民族入主中原的問題,面對的是中原各文明國家爭霸,與儒學(xué)王道不合。宋明儒則高談性理,只重倫常,錢穆批評甚為透徹痛快。不知仍倡內(nèi)圣開外王的現(xiàn)代新儒學(xué)于此如何置說。
14.18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與文子同升諸公。子聞之,曰:“可以為‘文’矣。”
【譯】公叔文子的下級官員僎與文子晉升到同等的官職。孔子聽到說:“這真可叫作‘文’了。”
【注】《朱注》:文者,順理而成章之謂。
【記】自己的下級由自己推薦與自己同時晉升至同等地位,在等級森嚴(yán)的傳統(tǒng)社會中(甚至在今日中國)頗不容易,難怪孔子贊美之。嫉賢妒能,古今同病,文子之不愧為“文”,至少是落落大方,文雅得體。但在近現(xiàn)代社會,此乃常規(guī)。應(yīng)依靠制度去改變習(xí)俗及心理。
14.19 子言衛(wèi)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治賓客,祝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
【譯】孔子講衛(wèi)靈公的腐敗。康子說:“既然如此,為什么不滅亡?”孔子說:“他有仲叔圉辦理外交,祝鮀管理祭祀,王孫賈統(tǒng)率軍隊。像這樣,又怎會滅亡?”
【注】《集釋》《讀四書叢說》:夫子平日語此三人皆所不許,而此章之言乃若此,可見圣人不以其所短棄其所長。
【記】“無道”一詞太廣泛,暫譯為“腐敗”。此謂有賢臣,雖昏君也暫可不敗亡,可見人才重要。但總有一天,這些人才被逐被殺;但如有制度保障,便沒關(guān)系了;制度之重要也。上注有趣,可見孔子并不求全責(zé)備,總?cè)∪酥L,執(zhí)政者更該如此了。
14.20 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譯】孔子說:“大言不慚,做起來就難了。”
【注】《集釋》《集解》馬曰:怍,慚也。
【記】好些時髦青年卻常如此,不守信,不誠實,自以為真理在握,絕對高明,于是夸夸其談,文章滿紙,卻經(jīng)不起時間推移,實際考驗。
14.21 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陳恒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譯】陳成子殺了齊簡公。孔子吃素洗澡后去見魯哀公說:“陳恒殺了國君,請出兵討伐。”哀公說:“你去告訴那三大家族。”
孔子退了出來說:“因為我曾經(jīng)擔(dān)任過官職,不能不來報告;國君卻要我去告訴那三個人。”
孔子去向三人報告,沒得到同意。孔子說:“因為我曾經(jīng)擔(dān)任過官職,不能不來報告。”
【注】《朱注》胡氏曰:《春秋》之法,弒君之賊,人得而討之。
【記】這就是孔夫子的“迂”勁;因為當(dāng)個官,依據(jù)禮制,“應(yīng)當(dāng)”(ought to)過問國事。雖知白說,也要去說。這也是一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哀公之所以要孔子“告夫三子”,因為實權(quán)在他們手里。“沐浴”實古巫儀(沐浴之后才能主持巫儀)之沿承,《禮記·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陳言而伏”,乃傳統(tǒng)之禮儀制度。據(jù)徐中舒《甲骨文中所見的儒》,“儒”乃“需”,即沐浴后主持巫祝儀式者。
14.22 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譯】子路問如何事奉國君?孔子說:“不要欺騙他,可以觸犯他。”
【注】《朱注》:犯,謂犯顏諫爭。
【記】如今剛好相反。報喜不報憂,阿諛逢迎,無所不至。“大躍進(jìn)”的欺騙導(dǎo)致數(shù)千萬人的死亡。中國自漢有御史、諫官制度,亦可謂將此語體制化,實開世界先河。此儒學(xué)外王之優(yōu)良傳統(tǒng)可繼承而與現(xiàn)代政治相接軌者。
14.23 子曰:“君子上達(dá),小人下達(dá)。”
【譯】孔子說:“君子向上走,小人向下走。”
【注】《康注》:君子尊鬼神,由清明而進(jìn)至于窮理盡性以合天。小人用體魄,由昏濁而日污,下至于縱欲作孽而速戾。
《集釋》《皇疏》:上達(dá)者,達(dá)于仁義也。下達(dá),謂達(dá)于財利。
《焦氏筆乘》:問:上達(dá)下達(dá)。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非二物也。君子見性,故不得有,但見其道,而不見其器。小人執(zhí)相,故不得無,但見其器,而不見其道。
《論語稽》:人天生而為君子者,亦天生而為小人者,譬之一路,行而上為君子,行而下為小人。
【記】注疏解說甚多,大都以為所謂“上”、“下”者,即義、利也。與“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4.16章)同,亦可參考14.35章。“達(dá)”有譯作“成功”,即“君子大處成功,小人小處成功”。
14.24 子曰:“古之學(xué)者為己,今之學(xué)者為人。”
【譯】孔子說:“古時的學(xué)者是為了改進(jìn)自己,今天的學(xué)者是為了教訓(xùn)別人。”
【注】《正義》孔曰:為己,履而行之;為人,徒能言之。《荀子·勸學(xué)篇》:君子之學(xué)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xué)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身哉?
【記】又是難題一個,眾說紛紜。宋明儒學(xué)對此揚(yáng)高鑿深,無非宣揚(yáng)“內(nèi)圣”高于“外王”等等,本譯干脆結(jié)合今日實際,平易解之。君不見,好些風(fēng)頭正健、時髦十足的青年學(xué)人(其實也未必都年輕)專以踐踏他人炫耀自己為學(xué)問志業(yè)乎?
到底何謂“為己之學(xué)”?專作道德講,似仍有未達(dá)處;即使宋明理學(xué)倡導(dǎo)之“半日讀書半日靜坐”,此“半日靜坐”者也不只道德反省,其所追求者也是超道德之天人交會的神秘境界。所以我認(rèn)為,“為”(道)—“情”—“境”(人生境界)之體驗、尋求,才是中國哲學(xué)重心所在,而不在性理、心、氣等范疇之干枯討論。
14.25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
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譯】蘧伯玉派一位使者看望孔子。孔子請他坐而問道:“他老先生在干些什么呢?”使者回答說:“他老先生想減少自己的過失,還做不到哩。”
使者出去后,孔子說:“好一位使者,好一位使者!”
【注】《朱注》:使者之言愈自卑約,而其主之賢益彰,亦可謂深知君子之心,而善于辭令者矣。……按莊周稱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
【記】這倒是孔子的真精神。“溫良恭儉讓”,從不以為自己是天才,是超人,掌握了絕對真理。個人如是,民族國家亦應(yīng)如是。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yuǎn)流長,正是因為保持了這種不斷努力、從不懈怠、永不自滿的精神,即使在虛驕氣盛、頑固自大的時刻,也總有勇士出來批判自己。猛擊“國粹”,毫不留情的魯迅而以“民族魂”蓋棺論定,便是這樣。這與那些以為自己乃天才,別人皆蠢貨,從而故作驚人語的“時髦青年”、“冒牌學(xué)者”,實大不相同。三章拙記中屢提此點(diǎn),蓋近年深有體會。
14.26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譯】孔子說:“不在那個位置上,便不去謀劃他的政治事務(wù)。”
曾子說:“君子的思想考慮,不越出職務(wù)范圍。”
【注】《康注》:位者,職守之名,各有權(quán)限,不能出權(quán)限之外。……如兵官專司兵事,農(nóng)官專司農(nóng)事,不得及它,乃能致精也。若士人無位,則天地之大,萬物之伙,皆宜窮極其理。……蓋學(xué)人與有位正相反也,學(xué)者慎勿誤會。
【記】孔子的話,可以有多種原因和解釋。曾參的話就太保守。“思不出其位”本來自《易經(jīng)》,但在那里又是別的意思,并非規(guī)范、要求。康注有意思,頗符合現(xiàn)代民主精神,難怪他要改孔子“天下有道則庶民不議”為“天下有道則庶民議”,即人均有議政之權(quán)利,這當(dāng)然完全不同于曾子。因此“不謀其政”,不過是不應(yīng)干預(yù)專家的專業(yè)知識領(lǐng)域而已。
14.27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譯】孔子說:“君子羞恥于他所講超過他所做的。”
【注】《正義》:此與《里仁篇》“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語意正同。《禮記·雜記》云:有其言而無其行,君子恥之。《表記》云:君子恥有其辭而無其德,有其德而無其行。
【記】又一次提出語言與行為的關(guān)系。語言不只是個交流問題,而是有實際效用的問題。因此也才有要求言行一致和必須信守承諾等等道德。
14.28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譯】孔子說:“君子的道德有三項,我還不行。仁愛的人不憂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子貢說:“這正是老師講自己啊。”
【注】《朱注》:自責(zé)以勉人也。
【記】名言。智、仁、勇,是所謂“三達(dá)德”;既是道德,又是心理,即文化積淀為心理也。
14.29 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譯】子貢常譏評人物。孔子說:“子貢,你就那么好嗎?我卻沒有這閑工夫。”
【注】《集釋》《潘氏集箋》:古文“謗”作“方”。
【記】子貢大概是《論語》中讓人感覺最聰明的學(xué)生,喜歡譏評人物,也屬自然。孔子予以委婉批評,并不像對冉有、宰我那么厲害。“方”另作“比”解,即喜歡拿自己和別人比較,這也常常是聰明人喜歡做的,從比較中可知自己的優(yōu)長與弱點(diǎn)。
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譯】孔子說:“不愁人家不知道自己,只愁自己沒才能。”
【注】《錢解》:《論語》有兩章文字全同者,當(dāng)是一章重出。有文字小異而章義全同者,當(dāng)是孔子屢言之,而聞?wù)吒髯詾橛浺病H绫菊路菜囊姡母饔挟悾潜乜鬃又摲磸?fù)而屢言常道之也。
【記】總之,仍然是修內(nèi)功重要。今之人常反是,生怕埋沒了自己。我常對文學(xué)家們說,作品不怕埋沒。好作品,死后也會被人發(fā)掘出來;一般的作品,你還沒死,就被人忘記了。既然如此,又何必趕時髦、作修改、急于出版,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呢?從而,人生價值究何在呢?君不見,頗有人焉,生時顯赫一世,桂冠高聳;死后頓時沉寂,被罵倡優(yōu)。自己知道一生價值所在就可以了,何必外求。
14.31 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譯】孔子說:“不事先懷疑別人欺詐,不預(yù)先估計別人對我不信任,但臨事卻能感覺到,這不就是有賢德嗎?”
【注】《朱注》:逆,未至而迎之也。億,未見而意之也。詐,謂人欺己。不信,謂人疑己。……楊氏曰:君子于誠而已,然未有誠而不明者。故雖不逆詐,不億不信,而常先覺也。
【記】這大概就是“仁者”自然有智慧吧?
14.32 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
【譯】微生畝對孔子說:“孔丘,為什么老這樣忙忙碌碌到處奔波?這豈不是想憑口舌取勝嗎?”孔子說:“我不是敢逞口舌,而是恨頑固不化。”
【注】《朱注》:微生,……名夫子而辭甚倨,蓋有齒德而隱者。……圣人之于達(dá)尊,禮恭而言直如此。
【記】從口氣看,微生畝大概是個老頑固的前輩,但孔子仍針鋒相對地回答了他,沒有讓步。
14.33 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譯】孔子說:“千里馬不是稱呼它的氣力,而是稱呼它的品質(zhì)。”
【注】《正義》鄭曰:德者,調(diào)良之謂。……驥馬調(diào)良,能有其德,故為善馬。
【記】何謂“調(diào)良”?是否指訓(xùn)練呢?千里馬也須調(diào)教訓(xùn)練,并非全憑自然氣質(zhì)。
14.34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譯】有人說:“用恩德來回報仇怨,怎么樣?”孔子說:“那又如何回報恩德?該用公正來回報怨恨,用恩德回報恩德。”
【注】《康注》:孔子之道不遠(yuǎn)人,因人情之至,順人理之公,令人人可行而已……孔子非不能為高言也,藉有高深,亦不過一二人能行之,而非人能共行,亦必不能為大道,孔子即不言之矣。耶氏過仁,亦以德報怨,或以此尊之,然實不能行。
【記】這是重要的孔門思想,是儒學(xué)不同于那種“報怨以德”(老子)、“舍身飼虎”(佛經(jīng))、“愛敵如友”、“右臉被打,送上左臉”(《圣經(jīng)》)等教義所在。也正是實用理性的充分表現(xiàn)。既不濫施感情,泛說博愛(這很難做到),也不否認(rèn)人情,一切以利害為準(zhǔn)則(如法家),而是理性滲入情感中,情感以理性為原則。在這里,儒家的社會性公德(正義、公平)與宗教性私德(濟(jì)世救人)又是合在一起的。
14.35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xué)而上達(dá)。知我者其天乎!”
【譯】孔子說:“沒有人會理解我了!”子貢說:“為什么會沒人理解你?”
孔子說:“不埋怨老天,不怪罪別人,下學(xué)人事而上達(dá)真理。知道我的,只有天了。”
【注】《集釋》《皇疏》:下學(xué),學(xué)人事。上達(dá),達(dá)天命。……朱柏廬《毋欺錄》:下學(xué)而上達(dá),上達(dá)即在下學(xué)中,所以圣賢立教,只就下學(xué)說,才以上達(dá)立教,便誤后學(xué),便是害道病根。
【記】孔子也有不知道(即不使用)自己的埋怨,與前面所講豈不矛盾?這正好描述出一個真實的孔子面目。懷才不遇而抑郁感嘆,乃人之常情,雖孔子亦何能免?孔子雖然沒有怨天尤人,但也確乎滿腹牢騷,在《論語》中可以多次看到。足見孔子乃普通人一個,并非宋明理學(xué)家所描繪的那種超凡入圣、修養(yǎng)“到家”的“至圣”傀儡。
14.36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
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譯】公伯寮向季孫毀謗子路。子服景伯告訴說:“季孫他老人家已被公伯寮迷惑了,但我還有力量把這個壞蛋干掉。”
孔子說:“道義能夠?qū)崿F(xiàn),是命運(yùn);不能實現(xiàn),也是命運(yùn)。公伯寮又能把命運(yùn)怎么樣?”
【注】《朱注》:肆,陳尸也,言欲誅寮。
《集釋》《蒿庵閑話》:貧富、貴賤、得失、死生之有所制而不可強(qiáng)也,君子與小人一也。命不可知,……小人智力爭命,故其心多怨。眾人之于命,亦有安之矣,大約皆知其無可奈何而后安之者也。圣人之于命,安之矣,實不以命為準(zhǔn)也,而以義為準(zhǔn)。
【記】具體的歷史情節(jié)已經(jīng)完全不清楚了,因此只能憑字面含義來了解孔子所采取的“無為”態(tài)度:反對用暴力去清除反對自己的人。但“命也”是個大問題。今天許多人仍然信“命”,認(rèn)為另有主宰在支配自己的生活和前途,于是求神問卜,希求福佑。但本讀已再三說明,“命”不過是偶然性罷了,要重視、尊重甚至崇敬這偶然,但不必去膜拜、屈從于它。相反,要努力從種種偶然中去“建立”起必然,這就是“立命”,即主宰命運(yùn)。因為整個人生均偶然,如不由自己作主去立志、立命,一切歸于“天意”、“運(yùn)氣”,無所作為,完全失去主體性,就毫無出息了,這常是弱者的選擇。
14.37 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子曰:“作者七人矣。”
【譯】孔子說:“有道德的人避開社會,其次避開地方,再次避開不好的臉色,再次,避開不好的言語。”
孔子說:“這樣做的已經(jīng)有七個人了。”
【注】《朱注》程子曰:四者雖以大小次第言之,然非有優(yōu)劣也,所遇不同耳。
【記】當(dāng)時“禮崩樂壞”,因亂世而作的各種躲避。
14.38 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譯】子路在石門過夜。早上守城門的人說:“你從哪里來?”子路說:“從孔子那里來。”守門人說:“是那個知道不可能還要去做的人嗎?”
【注】《康注》:晨門知世之不可而不為者。孔子斯人,是與萬物一體,饑溺猶己,悲憫為懷,……仁人之心,不忍若是,恝此所以為圣人也。知不可而為,晨門乃真知圣人者,不然齊景、衛(wèi)靈公之昏庸,佛肸、公山之反叛,陳蔡之微弱衰亂,此庸人之所譏,圣人豈不深知?而戀戀徘徊,其愚何為若是哉?
【記】從這兩章均可看出儒學(xué)與道家(避世)并非全不相容,但儒學(xué)骨干仍然是“知其不可而為之”,可稱悲壯。此語之流傳千古,豈不因是。
14.39 子擊磬于衛(wèi),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
子曰:“果哉!末之難矣。”
【譯】孔子在衛(wèi)國敲磬,有一個背著草篋經(jīng)過孔子門口的人說:“有心思哩!在敲磬!”一會兒又說:“何必硁硁作響!既然沒人知道,自己知道就行了。水深的時候,穿著衣裳過河;水淺的時候,撩起衣襟過河。”
孔子說:“真堅決呀!我可沒話反駁他了。”
【注】《朱注》:果哉,嘆其果于忘世也。
【記】水深水淺,指應(yīng)按情況、環(huán)境辦事。這幾章都描述那些反對孔子的觀點(diǎn)和談話。“鄙哉”無確解,此處意譯。“厲”另注作“橋”,即水深,從橋上過;水淺,揭衣襟從水中走過。最后一句,也可如是譯:“果然如此嗎?那也就不難了。”
14.40 子張曰:“書云:‘高宗諒陰,三年不言。’何謂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家總己以聽于冢宰,三年。”
【譯】子張問道:“《書經(jīng)》上說,殷高宗守喪,三年不講話,什么意思?”孔子說:“何必一定是高宗,古人都這樣。老國君死了,一切官員堅守自己的崗位,聽大宰相的命令,三年。”
【注】《朱注》:百官聽于冢宰,故君得以三年不言也。
《集釋》《皇疏》:百官皆束己職,三年聽冢宰。
《錢解》:高宗,商王武丁。“諒陰”字又作“梁闇”,天子居喪之廬。一梁支脊而無楹柱,茅垂于地,從旁出入。
【記】三年之喪,如本讀第一篇所記,本是史家一大公案,是否存在,爭論甚多。我以為,它源自原始禮儀,歷代沿襲,從氏族首領(lǐng)到一般成員都必須守此禮制。在中國,直到清末仍有“丁憂三年”不做官的規(guī)定。中國遠(yuǎn)古氏族傳習(xí)之頑強(qiáng)久固,值得注意。聽冢宰三年,我以為其原意是新“君”初立,不諳政事,所以必須不亂講話(發(fā)號施令),而由有經(jīng)驗的冢宰代理政務(wù),處理事情。所謂伊尹、周公,不都如此?實來源于遠(yuǎn)古氏族規(guī)則。前已說。
14.41 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譯】孔子說:“領(lǐng)導(dǎo)者喜歡禮制,老百姓便容易使喚。”
【注】《朱注》謝氏曰:禮達(dá)而分定,故民易使。
【記】與“風(fēng)行草偃”同義,前面已講。因為“禮”在遠(yuǎn)古乃習(xí)慣法,歷代相沿,所以“易使”。與成文法強(qiáng)迫人們履行不同。但時移世變,“上好禮”而民未必聽從。孔學(xué)道窮而法家代興,乃時代趨勢。法家興后而又消融歸儒,成為儒法互用,所謂禮法是也。自漢代以來,禮法且入民俗,始終重誘導(dǎo)、規(guī)勸而輕強(qiáng)制、服從,均“風(fēng)行草偃”、“則民易使”的遺跡。
14.42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譯】子路問如何是君子?孔子說:“修養(yǎng)自己,嚴(yán)肅認(rèn)真地對待政務(wù)。”
子路說:“就這樣嗎?”孔子說:“修養(yǎng)自己,使別人安樂。”
子路說:“就這樣嗎?”孔子說:“修養(yǎng)自己而使百姓安樂。修養(yǎng)自己而使百姓安樂,堯、舜也還不易做到哩。”
【注】《朱注》:人者,對己而言。百姓,則盡乎人矣。
【記】可見,堯、舜圣王也還有做不到的事。使百姓安樂,談何容易?內(nèi)圣外王,談何容易?豈如后世理學(xué)家所言!
14.43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譯】原壤踞著雙腿,接待孔子。孔子說:“小時候不謙遜,長大了無作為,老了還不死,這叫作禍害。”用拐杖敲他的小腿。
【注】《朱注》:夷,蹲踞也。……孔子既責(zé)之,而因以所曳之杖,微擊其脛,若使勿蹲踞然。
《正義》馬曰:原壤,魯人,孔子故舊。
【記】原壤據(jù)說是孔子的老朋友,對孔子不很禮貌,孔子對他也不客氣,但因熟悉,故開玩笑,聲貌如見。
14.44 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于位也,見其與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譯】闕里的一個少年向孔子傳達(dá)使命。有人問:“這小孩是求上進(jìn)的嗎?”孔子說:“我見他占據(jù)大人的席位,見他與老師并肩而行。這不是求上進(jìn)的,而是急于成名的。”
【注】《朱注》:禮,童子當(dāng)隅坐隨行。
【記】今天學(xué)生如是者亦有之矣。剛進(jìn)門已想獨(dú)立門戶,適登堂便與老師平起坐,未入室便自認(rèn)遠(yuǎn)勝老師。“執(zhí)弟子禮甚恭”者少見。中國本有尊師傳統(tǒng),“天地國親師”,師成為其中之一的崇拜對象,為其他文化所少見。今日之所以如此者,恐與前數(shù)十年斯文掃地,名列第九,毛澤東一再號召批判老師宿儒(“資產(chǎn)階級”專家學(xué)者)以致發(fā)展至“文革”中“考教授”之惡作劇等等不無關(guān)系。年輕一代在此種環(huán)境及其遺風(fēng)“舊”俗中不自覺受感染,迄今如此。可嘆。
上一篇:論語《學(xué)而·第一·共十六章》釋義
下一篇:論語《堯曰·第二十·共三章》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