俳諧
又寫誹諧。早在《古今和歌集》中已有誹諧歌的分類。至日本江戶時代,俳諧主要指“連句”( “長篇俳諧” )和發句(由連句的第一句獨立而成,“明治”后稱為俳句)。由宗鑒和荒木田守武于室町時代末期創始的俳諧連歌(略稱“俳諧” ),因戰亂而一時衰落。江戶時代初期著名俳人( “俳諧”作者)松永貞德制定俳諧規則,主張使用俳言(為和歌和連歌所不用的漢語和俗語),為振興和普及俳諧作出貢獻。以貞德為代表的“貞門”俳諧曾風靡一時,但由于規則煩瑣,往往成為語言游戲而被以西山宗因為代表的“談林”俳諧所取代。此派俳風清新潑辣,自由奔放,為當時商業中心的大阪等町人(商人)所歡迎,延寶年(1673—1680)末達到極盛。后因過于追求新奇,忽視詩情和格律,不久也無人問津。其間,山口素堂、上島鬼貫等俳人曾力圖恢復俳諧固有的詩意,而真正將真誠注入俳諧,使其進入藝術殿堂的是松尾芭蕉。他擺脫了“貞門”和“談林”的影響,獨自創立了閑寂、幽雅的蕉風,為一代俳諧之宗匠。芭蕉死后俳諧逐漸衰微。天明年間(1781—1789),與謝蕪村(1716—1783)等俳人努力恢復蕉風,進行“俳諧”革新,史稱“天明中興”。但不久再度衰落,至文化、文政年間(1804—1830)俳風更趨低下,內容更為鄙俗,被稱作“月并俳諧”。直至明治后才賦以新的藝術生命,改稱為“俳句”。其主要作品有貞德的《御傘》(1651)、芭蕉的《俳諧七部集》、蕪村的《蕪村七部集》(1808)、小林一茶(1763—1827)的《我的春天》(1819)等。
上一篇:伊瑙
下一篇:先拉斐爾兄弟會